“杀鸡作食”,是田园故人,高规格的待客之道!
陶渊明写了,《过故人庄》也写了。鸡与诗意田园仿佛有了不可或缺的意象,一种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
养鸡,意味家里有余粮。按现代一点的话说,谁家能不能养鸡,吃不吃得起鸡肉,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乎幸福指数!同时历来与鸡有关的篇幅 也是社会生活里的最真实的一个历史剪影。
吃鸡,需要繁育,吃鸡的背后,我国家禽孵化的历史极其悠久。据先秦文献《夏小正》:“正月,鸡桴粥。”(古书释义:桴,伏也;粥,这里音yu,养也。)“鸡桴粥”就是鸡抱窝孵小鸡。战国时,《逸周书》也提到:“大寒,鸡始乳。”乳即养殖,这说明我国先民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知晓正月、大寒时节是家鸡孵化的最佳时期。只不过那时还处于自然孵化阶段------古法养鸡。
“桑落”时留鸡种,腊月孵化小鸡,想来是夏季太热,春秋温差太大,冬天反而蛰伏地孵化、繁育,真的没有想到,古法养鸡还蛮在乎时令。
“桑之沃若”,桑与故园也结下了乡梓情怀。
《庄子》的“达生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手,那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最佳的战斗状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当这只鸡没有怒色,完全呆呆地如同一只木鸡的时候,说明它的战斗力已经登峰造极,不怒而威,不寒而栗,其战斗素质已经全部具备,其他的对手一看到它,就会吓得马上就跑,“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实乃是指一只鸡进入最佳的战斗状态!是一种“忘我”的表现呀!
何时呆若木鸡成了贬义词,也是一件有趣的"考古"。
有关鸡,最出名的一句话应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的争议谜题,可能也欢乐、丰富了t茶余饭后的谈资。给田园生活带来一些市井烟火气。
但还有一个古老的谜题:鸡何以用来报晓的?
人类驯化了鸡,是因为雄鸡能报晓吗?还是鸡就自带报晓的基因?非也,因为野鸡就不会报晓,本能地躲躲藏藏,哪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豪迈。
甲骨文中的鸡字看起来就像雄鸡鸣啼时头颈部的特写。《诗经·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当时把鸡窝搭在墙上,并放置木架供鸡栖息,则可看出反映当时的鸡仍保留某些野生习性。有历史记录的那个时候的鸡就已经用作报晓。
可人类如何知道鸡拥有的技能,并且驯化的呢?而且被驯化后的鸡,基因里就一直世袭着"打鸣"报时的技能呢?
有关鸡的种种,农耕的古代社会,源源流长的华夏文化,鸡从来都是重要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