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启蒙人格》:
之所以当今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还未真正深化,主要在于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的人格内质仍然在延续近现代以来的分科细化的探索模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片面专一化,根源上就是科学家和技术研发者的人格存在深度缺陷,并未真正确立广义启蒙人格的人本内质,生态生命学和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何以可能?如果仅就学科领域的综合而言,难度极大,也不可能有实质的进展,当代学界若仅从学科层面着眼,根本不可能实现,从生产实践上着眼虽有可能,但是局限性也明显,因为都没有从根源上着眼,若无广义启蒙人格的觉识,思维方式根本不可能彻底转变,生态生命学和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也不可能真正使一切自然科学被有机融合,一直以来科学家和技术研发者的人格都是严重缺失的,只专注于所谓认识对象是严重不足的,真正应该专注的是自身的人格自我的完善性,若能明白科学技术的实质在于启蒙人类的思维,解放人类的劳动,进而完善人类的主体人格,科学技术的一体融合就自然而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学科分域和技术局限,那么生态生命学与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的思维结构如何呢?首先他们本身是一体共生的关系,生态生命学以大生态的宇宙平衡调控为立足点来审视宇宙万事万物,宇宙所有的事物皆可以视为生命存在,如此便实现了生态与生命的广义升华,那基础自然科学的分域就不存在,系统,数学与生态以及统计便是宇宙平衡调控的普遍原理,物理则是宇宙平衡调控的普遍方法,都属于大生态的认识领域,化学则是宇宙平衡调控的普遍机制,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所研究的则分别是具体的天体生命,地球生命与自然生命以及人类生命存在,地球科学则是狭义的生态生命学集群,而内在的思维贯通则在于为处于大生态之中的广义诸生命存在的能量交互与生命和谐而探索,也基于这种整体认识来规划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所有的工程都只为架构一个完善宇宙本有生态的人类介入的自生态智能现实,因为宇宙本有生态是存在缺陷的,没有考虑人类的无限可能,人类要在宇宙之中存续就必须弥补这种缺陷,完善宇宙大生态,使之与人类本身和谐共生,人类的工程创造正是为人类保护自身和发展自身而提供持续而充分的便利,适合人类自身的生态世界需要人类自身来创造生成,以此审视人类的全部工程创造,便不难获知创造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生态世界架构,不仅需要考虑自动化的动力要素,还要考虑可调控的人类之间的生态维续,更有信息交互的智能沟通,还有全部现实防卫和发展问题的考虑,所以人类的居住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环境,动力要素的持续开发利用,如此所有要素的一体融合才是真正完善的自生态智能现实工程,而这一切都需要根源于广义启蒙人格的生成,唯有在此人格生成的基础上科学分域细化才不会丧失灵魂内核!
《人类精神觉醒》:
当代文艺创作所缺乏的赤诚情感与纯粹灵性,从更整体的高度而言,就是人类精神未完整觉醒,人类精神的不完全觉醒根本上就是认识领域的不完全,这也是受教育本身的影响,高等教育往往只局限于学术理论与知识文化的具体化培育,而忽略了具体领域精神的核心集群性引导,使得文艺创作缺乏丰富的思想储备,自然也就无法激活人本身的赤诚情感与纯粹灵性,从而造成了对人类精神的觉醒不足,其实真正的人类精神的完全觉醒必然依存于典型领域的情感体验和灵性启发,没有这种体验与启发的积淀,人类精神的觉醒就是没有强大的觉识力量支撑的,就相当于创作没有灵魂力量推动一样,那种赤诚就是无源之水,纯粹必然掺杂异质,可以说人类精神的觉醒有三个维度,一是主体维,二是观念维,三是对象维,主体维度依赖于自身的学术领域核心取向,观念维度依赖于自身形成的学术领域集群关系,对象维度依赖于自身觉醒的具体精神层次,人类精神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哲学,文史,教育和工程与艺术以及法学进而科学等13大学术门类之中,最终的虚拟数字现实文艺创作需要从这些学术门类中汲取精神动力源泉,文艺创作可以不了解学术门类的具体知识理论,但是必须把握学术门类中积淀的人类精神内核,否则文艺创作在进行具体塑造的时候必然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人类未来的文艺创作或者说人文创造唯有密切与诸学术领域沟通交互,站在透视学术领域中所蕴含的人类精神内核的高度去审视具体学术,才能真正发掘出人类文艺创作或人文创造的无限潜力,才能真正整合诸文艺要素,创造生成大众化而高格调的虚拟数字现实文艺,赤诚情感与纯粹灵性,大众情味才能有机融合,并借助完全觉醒的人类精神力量体现出来,释放彰显人类全部的生命热情与精神激情倾注其中,塑造整体美感与崇高感,张扬博大而深沉的生命精神力量,挖掘人类全部的心灵趣味和意味,以体验广泛而奇妙的快乐意义,享受至上而奥妙的至味趣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