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
看了《好睡》后,感觉对于睡眠不需要太过苛刻,不能把外在的“所谓对的”标准凌驾于个人的身心感受上。在保有“接纳一切、一切都好、失眠不是问题、是系统运作的结果、一切都好”的心态基础上,结合前面行动实践的基础(生物节律,即大致固定的上床时间与起床时间是很重要的),改一改愿景。
1、产生困意时,能倒头就睡;
2、可以享受睡觉带来的舒适与休息,即使没有深度睡着也没关系;
3、早上可以轻松地醒来,不管昨天的睡眠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标准,都可以接受,活力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
具体:21:30~23:00间困极了就上床睡觉,最晚早上7:30起床(特殊情况可以多睡会儿)。不过度担忧睡眠质量。
读书困惑
突然发现《好睡》是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我记录睡眠日记这一行为?
还是说只要我的记录不带来压力即可?
还是真正要关心记录的不是睡眠本身,而是我整个系统的运作,怎么运作会使得我失眠?
但是又说失眠不是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强调的是接纳一切,一切都好,没有问题,只有转机?
那改变会从哪里开始呢?接纳了一切是不是就躺平了?
还是说这本书适合的是对于“失眠”压力过大的人,不太适合我这种暂时对于睡眠压力不太大,就是想规律下作息,也不太严苛的人?或者说这本书对于睡眠的底层原理的剖析是什么?理论依据是啥?还是要根据我自己的需求动机来读,不然又会把自己读乱。
即“什么是好的睡眠”“标准是什么?”
“如果现代社会的关于8小时或几点睡的死板标准不适用,更接近睡眠底层原理的标准是什么?”例如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那判断标准是什么?自己舒不舒服?”
“困了就睡”“不困就起”,那睡很久怎么办?按这个思路,是不是困的时候就睡,清醒了就起,那会不会太被环境打扰,失去某种规律?相当于给大脑输入的就是根据放当下自己的情况来?
还是说先给大脑培养出一个稳定的节律,让大脑适应并形成这样的规律?身体怎么样才会健康?
是身体本身存在着节律,顺应即可?
还是身体本身易被影响,我要让身体从混乱中回归,先培养一个节律,让它适应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应?
总而言之,先以我自己的感受为主,舒服就行,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先试一试。想这么多也没必要,先行动,实验实验。
睡眠记录
记录还是先记,要了解自己的状态
时间记录
(1)哪些事情必要,哪些事情可省,或减少时间,或增加时间?
社交时间久了一点,可能也是突发事件让我有点不安,想跟人群再待久一点。
娱乐有必要,昨天时长控制的不错。
复盘
(1)新习惯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是否解决了我一些困惑?或是让我感觉今天是有收获的?
加入了19:30立flag学习这一块,感觉晚上的时间更符合自己的需要,也增加了我对睡眠的更多维度的理解。
而且也可能因为这个,晚上22:00不到就困了?不太清楚。
(2)新习惯是否让我觉得离“想要的自己”更近了一步?
是的,尤其是又有娱乐,又有切断的部分,感觉晚上的时间更在自己的掌控范围里。
还有就是22点多困了就睡的状态,感觉有更好地在照顾自己,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应该”“标准”。
早上眼睛开始消肿啦!朋友说好像眼睛变大了一点点,感动~
(3)对于新习惯系统的运行,我做出了哪些行动实验,产生了什么反馈?
昨天19点30立flag给朋友,让自己可以坐在书桌前,可以把晚上的时间用来给到阅读,解决自己的睡眠困扰,被开启了一些新的睡眠态度,也产生了很多困惑,有种扎实地行动的感觉。
因为是阅读,不是玩手机这种高多巴胺的活动,可以更轻易地从学习转到洗漱,在21点前洗漱,让复盘后的时间更宽裕。整个人也更容易放松下来,更容易犯困,进入睡眠。
(4)要离“想要的自己”再近一点点,我可以做什么?
先维持上述习惯一周,看看效果如何~有时候不需要过多过急的改变,先运行一段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