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四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对不清楚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在没有全面了解之前,千万不要轻易下定论,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定论,会失去公正和客观。
但现实中,人们凭自我感觉,或者凭以往的经验或信息,不过脑子,张嘴就评判的事例比比皆是。
这样做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过往的经验和信息帮助了你,幸运地说对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误判,因为你并没有真的了解整个事情的全部,就轻易下了定论,这叫不负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遇到不了解的事情,要暂缓你张嘴的速度,应该再了解事情真相后,用脑去思考,在下定论。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在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也谈到了设个的问题,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有必要把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简单复盘:
第一阶段: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找主旨;有四个规则;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找主要内容;有四个规则;
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评论。
也就是说,看完一本书后,人们都会对所看书籍,有一定的评论,比如,这本书值得阅读,还不错;或者这本书我不太适用,没有帮助我解决问题,浪费了我的时间;又或者这本书不值一读,诸如此类的评论。
那么,评判一本书好与不好,有衡量标准吗?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主要的四个评判标准。
在评判前,在说“我同意” 或者“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所以,阅读完一本书,评论之前,要确定自己是了解这本书了,并真的搞懂了,也能了解书的大纲。接下来的评论,才可以说是客观和公正的。
人无完人,每本书也不会毫无瑕疵的。但读者面对作者都有仰视的心理,所以比较容易赞同书中所写。
相对来说,要让读者说出书中不同的意见,就比较难了,因为读者心里也没有谱,也就是不知道如何评论。
四个评判标准:
1.知识不足
知识不足是指作者缺少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比如一个文学小说家如果缺乏军事相关的知识,那么在涉及到相关话题时,很可能就会出现知识不足,论证不充分的情况。
当阅读者发现这个问题,正确的批评方法是,先说明作者缺乏哪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给出具体的理由。
2.知识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理念不正确,论点与事实不符。
举个例子。2006年以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后来冥王星被划分为矮行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但如果一位作家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可能就会犯下这个知识性的失误了。
作者提醒,当我们指出作者犯了知识错误的问题时,必须能说明事实,能找到相关论据说明自己的相反观点。
这也提醒了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写作者,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千万不可想当然地乱写瞎写,因为我们的每一字每一篇文章都会受到无数双眼睛的检阅。减少不必要的犯错,是写作者的基本素养。
3.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也即推论荒谬。推论荒谬主要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缺乏连贯性,结论出来了,但却和前面的论述联系不紧密,论证乏力;第二种,前后矛盾,论据无法说明论点。
同样,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给出足够让人信服的理由。
4.分析不够完整
作者没有解决他提出来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完整地给出解决方案。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掩书思考: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吗?是否有遗漏?
或者,我想要的答案找到了吗?这本书能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吗?阅读是一个寻求帮助的过程,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一本书能解答自己的困惑,有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之感,就应该是一本好书。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是无礼。”
如果你无法用充分的证据,证明作者没有以上四个缺点,你就不能盲目反对作者。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和有智慧的阅读者,同时还要做到即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阅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