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她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托生为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那么?谁是她应该报答的人?你一定会说:贾宝玉,他们不是“木石前盟”吗?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贾宝玉是谁的化身?是“神瑛侍者”么?答案是“否”,贾宝玉的前身是大荒山下,青垠峰中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他并不是侍奉绛珠仙草的侍者,他是随一僧一道来游历人间,体会繁华的。所以,黛玉和宝玉之间,可以说是“木石前盟”——绛珠草与顽石的缘分,但决不是以泪报答的关系。
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黛玉与宝玉实则无缘,有的只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开始的错误的爱情。黛玉真正应该还泪的,是神瑛侍者化作的“甄(真)宝玉”,而不是与他面貌相同的“贾(假)宝玉”,这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也是全书的真谛“假作真时真亦假!”
黛玉黛玉一生实际与真宝玉无缘。错误的与“腹内草莽人轻浮”的假宝玉结缘,只是因为在投胎转世中的错误,绛珠仙子误把“似曾相识”的贾宝玉当作了神瑛侍者,而来人世历经感情之旅的顽石,也将错就错的成为了替身,开始了这场一僧一道导演的苦戏。直至最后被僧道带走,结束游历,完成一场哀金悼玉的红楼梦。
黛玉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了宝玉,忍受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特别是,宝玉外出离开大观园后(应该八十回后的故事,宝玉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去了外省),黛玉惟一的希望就是等他回来。当传回的消息说宝玉遇难了之后,黛玉无法忍受这一打击,病情加重。这时,贾府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全家于水火,当家的一批人(应该有王夫人作主谋,应为黛玉的替身晴雯就是她害死的,是个暗示)为了自救,把外姓的穷亲戚林黛玉当做交易,很可能是许配给了北静王,以求稳固势力。
冷月葬花魂之林黛玉这从四春的命运就可以映射出来:元春——皇妃,被选入宫,年纪轻轻就到了见不得人的地方,与亲人生离死别。此处暗示黛玉也是作了王妃之类的,与亲人生离别;迎春——没有亲生母亲,无人怜爱,误嫁中山狼,一枕赴黄梁。此处暗示黛玉同样在婚后不久就悲惨的死去;探春——空有男儿志,远嫁番邦和亲,分骨肉。在庆祝生日的一次酒席上,探春和黛玉都摇到了与桃花有关的诗签,好像是什么“瑶池仙品”预示两人都是王妃;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锱衣乞食,此处暗示黛玉的另一个影子——妙玉,另成系列,这里不再赘述。这四个女人,特别是前三个,都是与宝玉亲密的姐妹,结局都是贾府巴结权势的牺牲品,暗示了黛玉的命运走向,也就是大观园中大多数薄命的归宿!
大胆的推测,有力证据:宝玉曾经去祭奠过金钏,托词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妃没了”,去的是水仙庵,黛玉如果嫁给北静王后投水自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应该也就是水仙庵中洛神的化身吧?不也就是北静王的爱妾吗?(洛神是曹植的爱妃,被当皇帝的哥哥曹丕夺走。)黛玉被宝玉的好朋友北静王爷夺走,也是有前缘的,记得吗: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把北静王给的一串珠子给了黛玉,黛玉当时就翻脸了。这可是一个伏笔?如同宝玉把蒋玉菡的汗巾给了袭人,所不同的是,袭人被骗收下了,也就和蒋玉菡结了缘,成了夫妻;但黛玉坚决反对,没有留下。还有,那个唱戏的小旦,貌似黛玉,湘云为此还得罪了黛玉,所唱的《离魂》这部戏,也就是影射黛玉的结局。
大概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三春的命运大概预示着黛玉这个同样与宝玉亲密的女性,也是与亲人生离死别,嫁入王府,后短命而死。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钏的跳井,和黛玉与湘云的联句,预示着黛玉的自沉。北静王的香罗串预示着他与黛玉的“婚姻”,当然还因为是在秦可卿(宝玉的另一个情人的化身)的葬礼上发生的,也即预示着北静王的出现是宝玉爱人走向死亡的结局。小旦演员酷似黛玉,晴雯长得似黛玉,她们或唱戏,或真的被人迫害(王夫人之于晴雯),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也都是预演着黛玉的下场。
冷月葬花魂之林黛玉结论就是:宝玉外出,久久不归,传来噩耗,举家震惊。元春死于政变(对外是病逝),贾府面临政局的考验,风雨飘摇。当权者王夫人(多好的名字!“王”夫人,真是一语双关,耐人寻味)之流,为攀节权势,以黛玉和探春等为筹码,将她们或许给北静王为妾,或远嫁番邦和亲。黛玉无力抗争,也为回报贾母的养育之恩,只得同意,替贾府暂时找到一棵大树,以解灭顶之灾,但在她从北静王那里得知宝玉未死,且贾府终将获罪倾覆之后,终于在绝望中投湖自沉。紧接着,宝玉回家,与宝钗完婚。正是: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再回到开始的观点,黛玉与宝玉并与缘分,只是一场误会“镜中花、水中月”。记得宝玉梦中照镜子的情节吗?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宝玉在镜子里,两个一模一样的宝玉,一真一假,一个是绛珠还泪的侍者,另一个只是顽石。这两人就是镜中花,一虚一实,互为映衬。而投水自沉的黛玉不就正是水中一轮清净洁白的明月吗?但是他们之间阴错阳差,才展开了这样的“误会”:一个要还泪,找错了对象;一个徒有其表,游历人间,是“银样蜡枪头”;一个虚虚实实,总不露面;三人之间演绎一场“哀金悼玉的红楼大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