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目前这种辩论还在进行中,因而尚且没有普遍认同的标准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7ac8a2a19b502e8e.jpg)
情绪内涵探究
任何生命,自然也包括人类普遍具备的情绪,是生物基本性能,是在漫长演化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类似环境情形,不断重复并采取与之相对应身心反应调整,以习性和基因的模式被固化、加强并迭代传递,从而为一些自远古至今也包括未来,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逃离)。总之,情绪是生物趋利避害的一系列体验倾向(以变化趋势,回应所获得的利害攸关的变化信息),以及响应心理生理行为变化模式和后果。
情绪,包括一系列主观认知体验,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自卑、羞耻、自豪等。人的心灵一旦产生具有“情绪倾向”的判定,就自动启动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功能,从而在生理(诸如:各种激素、血压、血流向、脏腑机能、人体代谢等)、心理(诸如:快乐、愤怒、骄傲、自卑等)、行为(语音表达、身体行动、面目表情等)上述三个方面产生相应的后果,这个心与身的相互传变过程,以及响应的暂时或延续性后果,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履行社会功能,具有潜移默化的决定性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f413371eac3219a1.jpeg)
情绪带来的身心问题
有大量的医学数据统计都支持——长期持续性情绪倾向与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发生不同类别的疾病。如果长期处于自卑、急躁和精神压力之下,小心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肠胃疾病会不亲自来找上你。
高血压的患者也是这样的,一紧张血压就会高,一不紧张血压就是正常的。其实这是情绪影响心脏方面的反应,继而影响血压,造成血压时高时低。对于这种患者,可以结合心理科的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边缘性高血压和不稳定高血压,通过全身放松,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变化,到达降压的目的。
雄心勃勃、竞争性强、爱显示其才能,凡事追求完美、比较急躁、难于克制,4这种类型的人患冠心病的比例会很高。还有些冠心病患者突然感觉胸口疼,去急诊做心电图发现一切都是正常的,医生让该患者回家休息,但是患者还是不放心,反复在各家医院咨询,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的,其实这个病人是长期焦虑不断积累的表现。
有些患者出现头疼、眩晕、行走不稳等症状,在神经内科也没查出有啥毛病。而且还会早上头疼,下午就不疼了,吃止痛药也不管用。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其实这是抑郁症的表现。
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通常就会表现出食欲不好,“茶不思、饭不想”,或是表现出反酸恶心的情况。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的情绪特征往往是长期低落和压抑,这些会增加消化系统的发病率。因为胃肠道是最能表现出情绪的器官之一,如果出现精神疲劳、睡眠不足、进食不定等情绪表现时,往往跟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等消化科的慢性疾病有关。
不同情绪以及相应的心理应激,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局部影响到血管痉挛,而造成组织缺血,影响营养供给和代谢平衡,加上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的分泌的增加,促使溃疡的形成。而另一方面,应激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比如说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也加速了溃疡的形成。有些患者经历重大事件打击后,出现胃疼、没胃口等情况,但是经过胃镜、B超等检查,都没有发现有异常,其实这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另外,因为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甚至失衡,这些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
如何不被情绪左右——宁静答案:
有位西方心理学专家拉扎勒斯提出“情绪”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知道“情绪...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Nojudgement Mindfulness”,翻译成佛法就是“不二法门”,Nojudgement就是“不二”,就是不去作对立性的判定,Mindfulness就是平等纯然的觉知,亦及“正念”。如果对于西方心理正念疗愈技术体系有一定深入了解人士,就应该知道Mindfulness和“正念”二者的文化渊源。事实上,不仅南传佛教具有正念禅修的传统,我国佛教禅宗从达摩至六祖一脉相承的顿教“无念”禅修,即Nojudgement Mindfulness。一切佛教宗派虽然他们的外在传播佛法的手段、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秉承同一最核心之心髓——即此“不二法门”(Nojudgement Mindfulness)。
那么,我们如何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众,把Nojudgement Mindfulness落实到位,并有效管控情绪,把我们从情绪的奴隶,真正提升成为情绪的主人,从而获得自在宁静和超然的智慧呢?下面我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1.一旦陷入是非对错的二分法中,马上把自己拉回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重复判断和对抗。这就是正知。
2.比如水是热的还是凉的,来源于我们的觉知,而不是二分法判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如实知见,则需要逃离“依亲爱、贱恶、畏敬、哀矜”的判定所设立的思维陷阱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举例说明,比如你家的保姆把菜做得太咸了,或者有人走路不小心把你撞了一下...不去判断是非、好坏、对错以及应该还是不应该,只要保持宁清晰静的觉知,自然以宁静的心态的去面对,随即照常宁静的吃饭,平和的走路,安然的该干啥干啥,这就是Nojudgement Mindfulness的妙用。相反,你一旦做出“具有情绪倾向性的是非、好坏、对错以及应该还是不应该”的判定,就一定会暂时或持续性滑落入情绪的陷阱之中,妨害他人,和给自己代来身心伤害,至此地步,即便努力用各种方法压抑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表现不发作出来,但是自己内在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已经产生,况且抑制本身也是负面情绪,这无异于扬汤止沸、抱薪救火。
3.工作也好,考试也好,生活也好不要去对成绩和结果做二分对立判断,如实的观照一切,看到我们的不足才会进步。平等的对待得与失,顺境和逆境。得与失,顺境与逆境,也是觉知,而不是二分对立判断。
4.正念训练符合哲理,但不是停留在哲理思辨,不要钻牛角尖。整体的感悟,才会自受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10836/a02ee842a88a6f6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