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
国父称:“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众人之事,千头万绪。简而言之,为管、教、养、卫四类,每类需要专才与通才来管或来理,故必须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者,才能胜任愉快。被管者乃能心悦诚服。故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又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而且要大公无私,竭智尽忠,始可见到成效。孔孟教人重在治人之学,而以“修己善群”为依归者,其义易明。由此道所产生之文化性质,势必“重人兼重德”。
贰、政治哲学
国父称《大学》一书为“中国政治哲学,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的宝贝”,共三纲领、八条目,于人生之目的以及达致此目的之步骤与方法,修理分明、阐述无遗。简言之,以格物致知以成智、以诚意正心以成德,德智兼备,乃称修身,亦曰“成己”;复以已修之身,以齐其家,进而治其国,更进而平天下,合而言之,称之曰“成物”。
一、 内圣外王
成己之最高目标为“至圣”,其条件如下:
(一)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
(二)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四)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五)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成物之最高标准为“王天下”。“王”字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画为人,其中一直指人能贯通天地之道,以行事临民,则人和而事平矣。盖王道以德行仁,而天道无所不公也。故曰“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亦即以最好的人来为全民做最好的事。
二、治国九经
九经者,一曰修身,二曰尊贤,三曰亲亲,四曰敬大臣,五曰体群臣,六曰子庶民,七曰来百工,八曰柔远人,九曰怀诸侯是也。
由此而知,为政者仍应以身为先决,庶能以身作则;其次则为求贤才而尊之,庶几佐理有人;再其次崇伦理以为民表率,使诸臣各安其职,爱民好子,毋夺其农时,奖励工艺,怀柔远人,使诸侯敬服。古今政制虽有不同,甚治理原则,则无异也。
三、大同之治
我国祖先对世界早有一崇高之理想,称之曰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大同章》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由上而知,如欲达致大同之理想,必须先有道德之大行。而道德之基本精神,为去私心存公道。亦即人之具有天下为公之精神,然后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为众人服务与造福。国与国互爱所同,互敬所异,忍小异而持大同,则讲信修睦之功自见。人之不独自亲其亲,自子其子,则伦理之基奠,而博爱之道弘。老壮幼三者,自能各得其所,各遂其生,而社会上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物资无使浪费而供人用,人力不容私藏而为社会服务,则国富而民安,自无盗窃乱贼之作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享太平之幸福矣。
叁、结论
此一崇高之政治理想,应为全人类所企求者。而孔子已于两千五百余年前宣告之矣,不亦伟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