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735年,洛阳。
一个少年独自坐在酒肆里,埋头喝闷酒,一杯又一杯。他刚查了高考成绩,落榜了。他有些丢脸。毕竟,他杜家世代为官,祖上杜预是晋代名将,爷爷杜审言也是个大诗人。
这个失落的少年,名叫杜甫,刚23岁。
落榜的他苦闷了几天,然后背上了远行的行囊。
他去了山东,登上了泰山,呼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日,他正在喝酒,一个走路带风的大V推门而进,他定睛一看,紫袍、长刀、双目炯炯,他连忙凑上前去打招呼。
对方微微一笑,正是李白。
此时,李白已当过玄宗身边的红人,粉丝无数。杜甫带着崇拜,跟李白一起喝酒撸串。他经常用诗表达对大哥的仰慕: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又一日,两人喝得正欢,一人推门而进,这人脸上有疤,浑身杀气。小杜又连忙上去招呼递名片。那人望了杜甫一眼,正是高适。
三个不同气质的人就这样认识了,而且聊得很欢,他们经常相约骑马打猎,驰骋林海。
这段生活成为杜甫一生难忘的时光,后来他每每想起都要赋诗怀念。
02
公元746年,车水马龙的长安城。
杜甫踌躇满志走进考试院,参加第二次高考。
试卷拿到手一看,哇塞,好简单!杜甫刷刷刷,一气呵成,很快交了卷。
放榜后,他查到自己700分!他惊喜得有些眩晕,正想看排名时,一个公示赫然写着:本届考试成绩作废。
草,凭什么?!很多高分的考生都哭了,但也只能认命!
原来,这次全体考生落榜,是因为大奸臣李林甫使诈,他说“野无遗贤”,民间已没有遗漏的人才。
考试路断了,空有满腹才华,没有后台的杜甫处处碰壁。他开始写自荐信,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举荐。
一次,唐玄宗碰巧看到了杜甫的文章,嘴里直夸奖:“这小伙的文章有见地。”唐玄宗钦点让他来参加举贤考试。
杜甫迎来人生第三次机遇,他为这次考试作了充分准备,然而考试结果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杜甫失望了,他望着灯火斑斓的长安城,忽然觉得有些陌生。
快40的他,还是一个无业游民。
此时,他的生活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好变化,他结婚了,一个是坏变化,他当县令的父亲去世了。这两个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他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他要养家,却没有了经济援助。
03
一转眼,在长安就快十年了。
热闹繁华的长安城,诗人却嗅到了暴风雨来临前的一丝异样。
每天,杜甫经过长安城北的咸阳桥时,都会看到被抓来送上战场的新兵,这些新兵的父母亲人拉扯着他们的衣服,哭喊着不让他们走。因为这一走,就是永别。
杜甫看到这一幕,心里非常难过,他写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兵车行》)
此时,唐玄宗终日沉溺声色,朝廷奸臣当道,边疆战事不断。
44岁那年,老杜终于混上了一个看管兵器的芝麻小官,他马上赶回奉先家里,告知妻儿这个喜讯。
谁料,刚进家门,就听到妻子嚎啕大哭,原来他们未满周岁的儿子饿死了。
老杜第一次伤心得哭了,他悲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04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胡人安禄山攻下洛阳时,身在长安的唐玄宗带着宠妃宠臣弃城而逃,扔下长安百姓任由敌人蹂躏。
战马铁蹄之下,老百姓疲于奔命。杜甫也带着全家,加入了逃亡大军。
当他在鄜州的一条小村把全家安置好时,他听到太子即位的消息,又连夜投奔灵武。
然而,刚启程不久,他就被敌军捉住了,送去了沦陷的长安。
昔日繁荣的长安此时已变成人间地狱,到处是烧杀抢掠,血流成河。
晚上,月光照进了牢房,老杜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念他远在鄜州的老婆孩子,他含泪写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此时的杜甫45岁,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
他本来就是个小官,又故意伪装,他趁胡人军中大乱之际,只身从长安逃了出来。
望着被敌人蹂躏的河山,支离破碎,他痛心不已,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逃出长安,他又冒死去投奔新皇帝唐肃宗。一路上,敌兵影影绰绰。
当杜甫穿着烂衣烂鞋见到肃宗时,肃宗被感动了,赐予他“左拾遗”的官职,这个职位虽然不高,却是皇帝的左右近臣。
然而,好景不长。老实巴交的杜甫很快失去了皇帝的欢心,被贬去华州。
05
759年,杜甫去华州的路上。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官府挨家挨户抓男丁,补充战场的兵力需求。
在石壕,他投宿一家农户,这家男丁全部上了战场,家里只有老弱病残。
差吏半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得跳墙而走,老妇开门哭诉。差吏怒喝,把老妇带走了。
杜甫一夜难以入睡,他记录下这一幕: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在新安、潼关,酷吏横行,他又写下《新安吏》、《潼关吏》。
他还看到了大量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用第一口吻,写下《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
安史之乱的一幕幕人间悲剧,触痛了诗人的心,他奋笔疾书,为民众呐喊。
在华州做了半年官,杜甫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毅然离去。
但这个决定,无异于断绝了他所有的经济来源。
06
公元759年末,杜甫带着全家千里跋涉,先是去到秦州(甘肃天水),后到达成都。
此时的中原仍战火纷飞,四川盆地还保留着短暂的宁静。
他在成都城郊的浣花溪畔,开辟庭院,修建草堂。
多年颠沛流离的杜甫,终于得到了栖息。
春天里的小雨,淅淅沥沥,浣花溪畔,繁花似锦。他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他爱极了大自然的一切。
他写花木:“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写鱼鸟:“细雨鱼儿出,斜风燕子斜。”
写夜晚的幽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写邻居的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然而,八月秋风怒号,把他的茅屋茅草吹走时,他又想到中原万千受饥受寒的百姓。
他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即便是这么贫穷潦倒,他仍然心怀中原百姓,他想给他们广厦千万间。
此时,昔日老友高适、严武,都在四川当了大官,他们常常带着酒食,来救济杜甫。
07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远在四川的杜甫听到消息后哭了,他终于可以不再流浪了,他终于可以回故乡了。
他看到妻子儿女们也欣喜若狂,卷起行李收拾诗书,准备返乡。他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七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时,杜甫身边很多朋友,储光羲、王维、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死去。只有他,还在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时代。
765年,53岁的杜甫收拾妥当,率领全家乘舟东下,他想回故乡。
期间,他在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多。后又出峡,去往湖北荆州。
后又辗转去到湖南岳阳。他看到洞庭湖边人民生活困苦,官府压榨有增无减。
夏末,他又去到了衡阳。此时他残废多病,他耳聋了,还有严重的痛风,他终日只能漂泊在小舟上。
770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在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小船上,杜甫病倒了。
他用枯瘦的手,翻开自己写过的诗。到死他的粉丝还是十几人,阅读量还在两位数徘徊。跟他的政治一样,直到死,他的诗都不被认可。
但,作为一个小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全面地记录了这个时代,他问心无愧了。
他缓缓地合上了自己的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08
随手翻开盛唐的诗集,知名的如《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国秀集》、《丹阳集》都没有收录杜甫的诗。
历史的尘埃,正在慢慢地把这个小诗人掩盖。
很多年后,一个叫元稹的人,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个多情种子,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小诗人。
他翻开他的诗,连看几篇,哇,真是一个神迹!
一千四百多首诗,连起来,就是一部诗史,一部图经。
写个人的抱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写时代的不公,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写战争的残酷,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写对百姓的怜悯,有“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写战胜的喜悦,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写岳阳楼,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三峡的秋,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成都的春,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简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元稹激动不已,原来,盛唐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孟李(孟浩然李白),不是王崔(王维崔颢),不是高岑(高适岑参),而是这货!
有人告诉他,这人死的时候很惨的,家人无力安葬,现在还没有写墓铭。
元稹马上说,没人写吗,那我来写!
元稹写,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就连一代文宗韩愈也修改了签名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直到此时,才掀起了全民学习杜甫的热潮。
直到此时,这个穷困一生的忧国忧民的小诗人才完成了伟大的逆袭,实现了生前未了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