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语阁人民广场日更大挑战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06-28 06:35 被阅读0次

    在很多描写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听到这句台词: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一代名将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而成名的,深刻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其实在现代,这句话有了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战争残酷,人命如草芥;另一层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痛下狠心,不在乎伤亡和损失。

    而这句话的真正出处是来自唐朝诗人曹松的《己亥岁感事》。

    今天我们聊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个苦命的诗人,生逢唐朝末世,大半生穷困潦倒,曾跟随贾岛学诗,也是苦吟诗人的代表。

    曹松尽管对现实极为不满,但依然热衷功名,毕竟一个底层文人除了科考也没别的出路。

    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实在很不顺利,年过古稀还没考中。

    要知道唐朝的科举录取,实在是太严苛了,其严苛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289年国祚中,真正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进士,一共不到7000人!其数量少得惊人!

    在唐朝,但凡听得一个“进士出身”,那一定是会引得一片肃然起敬。

    这也就难怪为啥白居易在登科后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志得意满,而孟郊更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不自禁了!

    73岁那年,曹松再次奔赴考场,依然名落孙山。

    但应是上天垂怜,当年的唐昭宗是因为一时兴起或是心情大好,就下令选拔一些出身贫寒但屡次落第、年纪偏大的考生,特别开恩赐予进士出身。

    刚好曹松符合这所有的条件,就这样进士及第,和他一起成为幸运儿的还有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都已年过六十,当时的人们就称他们为“五老榜”。

    奋斗了大半辈子,曹松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国家公务员,被授予校书郎,是国家图书馆的正式职员,后来转任秘书省正字,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

    可惜,好景不长,曹松只做了两年官,就驾鹤西归了。

    但是比起那些终生不第、带着深深的遗憾与叹息走进坟墓的人,幸运得太多了。

    曹松的这首诗,创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在创作这首诗的大约两年前,唐朝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起义军队,攻破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叫做“大齐”的政权。战争持续时间达到六年之久,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

    唐王朝当时的整体情况是:“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战争的范围遍及了整个唐朝的版图,多个州县是人烟断绝。

    因此当时有人上书给唐僖宗,提到唐王朝已经处于“九破八难”的边沿。国家外有战争,内有贪蠹,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还不争气,还在笃信佛教。

    老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冤不能伸,有仇不能报,还要被官吏盘剥。于是“哀号于道路,逃容于山泽”,甚至“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可见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末世的景象。曹松久居于社会底层,亲眼看到了当权者随意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己亥岁感事》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唐代〕

    赏析

    这首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

    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诗人对晚唐政治腐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满怀忧愤,充满伤感,却又无可奈何。

    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泽国:水乡,江汉流域。这里只长江以南的地区。

    生民:人民,百姓。

    樵苏:指艰苦的生计。樵:砍柴。苏:割草。

    一、二句,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后两句的意思是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凭:请,求。

    封侯:指升官。附带的将帅在战争中立了大功的,都可以接受君王的封侯。

    万骨枯:万人成为枯骨。这里指牺牲无数的战士和百姓。

    这里的“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收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生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

    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do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