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堂拾遗二十六——理解

课堂拾遗二十六——理解

作者: 今生有缘528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7:42 被阅读0次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工作的主阵地,都有自己能力素养发展的主战场。比如医生,他们的专业发展是开药与开刀。而教师的专业要发展,我认为要落实在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工作,无论是时间耗费还是精力倾注,其主要的地方都是课堂,是课堂教学。那些课前的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的辅导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

    因此,小学教师的研究的落脚处应该在课堂,而对课堂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科,对儿童的理解。吴正宪曾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理解儿童,二是理解数学。只有在理解儿童、理解数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数学教育。

   


  今天的活动以课堂观察开始,赵老师执教了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往也接触得不少。有了三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向后,教师省却了设计的烦恼:学生用预习单课前预学,课堂中以学习单主导学习交流,用作业单中A类作业进行现场检测,根据课上A类作业的完成情况,选做B类作业。

    整体框架已经搭好,教师无需在此浪费精力,但那些之前纠结于课堂情境设置,课堂环节设计和制作PPT的时间,我们都应该用于对儿童,对数学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上,这样在课堂学习交流中,才能更智慧地引领孩子们走向课堂的更深处。

    很明显,赵老师在课堂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依然把握着主动主导的主权位置不动摇,虽然四位小组成员站在讲台前,但赵老师没有离开,没有放手,学生一边介绍,赵老师一边补充,一边追问:像这样的式子能讲得完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讲完?小组再讨论交流一下。无视台前汇报的学生,无视学生出示在投影上的答案,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在揣测完老师的用意后,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n×3。


    教师追问:还有吗?

    ……学生沉默。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习单上都有呈现:“三角形的个数和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教师只需要再等一等,给展示的学生以尊重和理解,相信孩子们会更加自信地说出想法,也不会出现明明不少学生表示的方法不一样,但却统一出了“n×3”的答案。


    沈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沈老师的做法显然要比赵老师成熟一些。学生的汇报他没有过多干预,学习单中一个问题解决后,学生没有提出质疑,教师便进入了第二个问题的研究。

   


  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教师做了一些铺垫,意图给学生思维能够沿着老师铺设的台阶拾级而上。但事与愿违,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用意,都有些手足无措了。好在老师行间巡视发现了这个问题,又忙不迭地暗示明示,终于有些学生弄懂了老师的用意,实施了老师说的找方法的思路,先举例子再观察归纳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方法的指出可圈可点: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加上百分号。从其他孩子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惺惺相惜的赞同。但老师不满足,继续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意图让学生说得再具体些再明确些再科学些,学生在老师如此的引导下,直接的感受是:难道不对吗?怎么老师一直在问?学生就从思考这个问题转而揣摩老师的用意,课堂陷入了僵化状态,也没有能够继续对方法的科学性进行认识,理解,学生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


      教师习惯了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惯性思维已经让我们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中迷失了,他们虽然嘴上说着:谁来跟大家分享下小组讨论的结果?但心里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课堂的教具,学生的回答满意,就重复肯定观点,达到强化的目的。学生的回答不满意,就会手足无措,甚至都不知道如何接下去,不知道怎么让课堂深入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把话语权夺回来,一切尽在把握,才能让课堂继续。

      纠其原因,我认为就在于教师对儿童,对数学的理解不到位。

      首先,理解儿童,就是要把儿童放在心上,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

      我们需要在课前对此做充分而大量的准备工作,要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生将会如何到达那里?作为教师,我们要弄清楚学生的认知起点,包括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特别需要重点了解的是在这节课的学习时,学生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和学习困惑等等。而且这一障碍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并不是教师站在成人角度所理解的困惑,要换位思考,要站到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要理解教材,就是要把握住数学课堂的本质,确定好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遵循数学教育规律。

      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师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课堂学习中如果一一解决,一一讨论交流,仅有的40分钟根本不可能实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交融汇聚,然后整合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学习时,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引领学生一起经历新知识在旧知识上生长的过程,源于旧知,但又要高于旧知,不会“水土不服”,也不会“营养不良”。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主体。这句看似大家都明白的话,其实真正做起来绝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研究与反思中不断提升,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 课堂拾遗二十六——理解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工作的主阵地,都有自己能力素养发展的主战场。比如医生,他们的专业发展是开药与开刀。而教师的...

  • 《拾遗记》第二十六话:天马行空,偷梁换柱(上)

    第二十六话:天马行空,偷梁换柱(上) 宣和五年秋末,枢密院拾遗处七使冷画的死让整个拾遗处都元气大伤。 次年春,辽国...

  • 课堂拾遗(41)——课堂观察笔记

    今天下午,有幸到梅垛中心小学观摩了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执教老师用了一个小...

  •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二十六期)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二十六期) ——名篇赏析之《坛根儿素描》 ...

  • 课堂拾遗(27)——尊重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学习,与书本对话,对名师对话,与课堂对话,与心灵对话。在学习的路上,我希望能永不停...

  • 课堂拾遗(29)——梯

    梯,是一形声字。从木,弟声。本义:便利人上下攀登(尤其建筑物)的用具或设备。《说文》中解释:梯,木阶也。后来引...

  • 拾遗神兽目录

    拾遗神兽(番外篇)黑猫 拾遗神兽(1)水晶心的梦 拾遗神兽(2)新宠 拾遗神兽(3)初次交锋猫大爷 拾遗神兽(4)...

  • 国学课堂(二十六)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 课堂拾遗(47)——图像之争

    “正比例图像”是在上节课学习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按照课程标准中“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

  • 课堂拾遗(51)——听课随感

    喜欢听课,特别是参加优质课评比的课例,这些凝聚了许多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舞台上展示时夺目的光彩,总让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拾遗二十六——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gf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