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帽子我就戴

作者: 古宁的古德毛宁 | 来源:发表于2016-07-21 11:38 被阅读24次

    那天

    下着大雨

    我冲进一片幽暗

    去见你

    薯片在手里悉嗦作响

    半杯咖啡撒在衣襟上

    你在凯里的蓝天下

    背向凌乱的房间

    把忧伤

    拧在湿了的毛巾里

    抹在开叉的台球杆上

    然后

    把记忆

    打的

    乒乓作响

    这是《路边野餐》的观后感。

    既然要给那个近期备受关注的文艺片写点啥,就先照猫画虎,学着乡村医生的调调,来一首吧。

    别问我这个故事讲什么。我实在说不上来。想看的,可以百度一下。不百度也没事,带着一脑袋空白进电影院也不错。

    说实话,作为一个热爱研究万磁王和X教授基情的资深商业片中毒者,自忖没啥功力给文艺片做影评——关于此片的各种评论,从音乐到故事,从隐喻到意向,网上一大堆的各种评论,诸位可以自己搜索。不过既然看了,那就也斗胆试着说点一鳞半爪的印象吧。

    诗歌与文艺片

    那天,我真是冒着淹没整个北京城的大雨,去看这场电影的。影厅里稀稀落落坐了不多的观众——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毕竟,这是非周末的中午一点,而且,外边下着瓢泼大雨。抱着膝盖坐在椅子里,一边摸着自己被雨水淋的精湿的,冰凉的小腿,一边听男主用贵普吟出一首又一首的诗。实话说,每次他吟诗的时候,我都会使劲打寒战。不过,还是有些句子钻进了心里。比如那句“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有人说这些句子不算多么才华横溢。窃以为,难得的是它们和电影还算相得益彰。我还记得那个著名到我都不想再提的40分钟长镜头开始时,陈升和卫卫坐在摩托车上,我正琢磨着这镜头会不会太闷,诗句就响起来了。可以说,恰好填补了我的感觉空白。

    诗用的很多,不知这是不是导演将这部电影定义为文艺片的原因呢?其实进影院之前,我花了一分钟时间百度了一下文艺片的定义,不得要领。只是又得知了一个新名词:艺术片。貌似,文艺片是介于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一种形式。我在想,如果那个长镜头就一直沉默下去,没有诗歌,没有《小茉莉》,会不会就将这电影变成艺术片了呢?管他呢!现在这样我能看进去。四十分钟一言不发我八成要睡过去。我才不管这长镜头有多牛逼。

    幽默感和生活

    黔东南我没去过。但是电影里明晃晃的展现着每个在近几年内到过农村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破败、颓丧和空荡荡。这肯定要扯到三农问题,留守问题等一大堆社会问题上。严肃的不要不要的。不过奇怪的是,貌似很文艺的电影,在形容这个大命题的时候,却似乎颇有些小青年的幽默感。

    歪歪去拿摩托车,他人已经骑着车走远,镜头却定格在旁边一辆正在从大卡车上往下走的挖土机上。挖土机司机炫技般的先用抓手顶住地面,然后慢慢让车斜下来,再把抓手反过来顶住卡车斗,缓缓落地。我看呆了。当时脑子里回荡着一个声音,我儿子看到这个镜头要乐屁了!

    卫卫女朋友洋洋要去看演唱会,抓起一件貌似很飘逸的半长衫套在嫩黄连衣裙外,翩然离去。一边走一边妩媚的摆弄着衣服,系上一粒扣子——只系一粒哦!然后在船上摆一个四十五度角仰脸的侧面造型,很professional嘛。下了船,我们赫然发现她的扣子系错了位。两个衣襟一高一矮尴尬的对立着。

    类似的细节还有,怎么都打不着火的摩托,看到酷似前妻的理发店老板娘,陈升仓促间随手抓起来穿上的那件完全不合身的花衬衫……

    婚礼录像和公路

    超喜欢那些走在路上的镜头啊——身边层层叠叠的绿,头顶混混吞吞的蓝,一切闪过,闪过,然后定格。看着那些场景,我兀自坐在电影院里也东摇西晃起来——或许是天冷冻得。想起不知哪里看的说导演以前是拍婚礼录像的。于是便脑补出他坐在前边的车里手持摄像机的样子。看来拍婚礼录像的技术用在公路片上真是无缝衔接。没有贬义,你看了就知道了。

    音乐和装逼犯

    音乐不少,但是还是那句话,我觉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飞机游戏时的《世界第一等》,皮卡上的《小茉莉》,还有片尾的 《告别》。话说这首歌还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李泰祥曾做一曲,名为《不要告别》,被刘文正唱到炙手可热。但李却觉得这首歌不够“文艺”,想改编却被唱片公司以吃官司相威胁。于是李找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位诗人黄庆绮来填词,写出了《告别》。后来,黄成了网红。而这首歌,也因此而不胫而走。

    我这音乐白痴看电影时并不了解李泰祥,也不知道《告别》的典故,却不由自主的在片尾字幕滚动时驻足流连,想听听歌,也想看看这首歌的名字。但最终,经不起人去楼空的影厅里工作人员对我的注视,歌没听完便仓皇离去。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细节,电影院里有一对父子,儿子十岁出头,电影进行中总忍不住戏谑喧哗一下。散场时,那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子一脸羞愤的对儿子说,“你不爱看这电影,但是我爱看,我特别爱看!”,然后,由着儿子臊眉耷眼的一路尾随着施施然离去。

    看来,要做一个过硬的装逼犯,本人还任重而道远。

    结尾处,送上这首《告别》吧。管他文艺或商业,你送我顶帽子,我便戴着,晴天也是,雨天也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我帽子我就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jb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