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戒学堂IP营第三季打卡第60天,1572字,累计97493字。(1月1日第1天打卡)
今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春节期间,分公司被查出17人酒驾、醉驾,我们这个二级单位也有2人。
说实话,我以为现在不会再有人去冒着风险做这么幼稚的事情。所以,在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真的是震惊不小。
有些场合,喝酒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的文化特色,这也是避免不了的。可是,叫代驾很方便,出租车到处都是,还可以让家人来接。
总之,喝酒之后,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为什么非要醉醺醺地去开车?
其实,为了加强宣传教育,每逢节假日,单位专门开展了多次拒绝酒驾、醉驾的专题宣贯教育会,用单位发生的最新案例、网络上血淋淋的事故现场、触目惊心的事故后果,苦口婆心地给每一名职工灌输“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点。
单位在过年前,对几起因为酒后开车的职工或开除、或留厂察看,处罚的力度都挺重,就是为了给更多人以警示,让大家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坚决不能酒后开车。
而且,自从国家加大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各种形式的宣传就没断过,不说耳朵听出茧子吧,最起码应该引起很多人的警戒。
另一方面,拒绝酒后驾车,从本质上来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可是,现在不仅是单位,甚至全社会都加入到了监督、宣传的行列,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形式提醒每一个人,酒后不能开车。
一个明明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却需要社会、单位的诸多力量来监管。需要别人反复在耳边念叨,需要单位大会小会宣传,需要关注重点人群,需要每年签订承诺书,这该是一件多么让人觉得可笑的事情。
酒后不开车,现在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啊。为什么自以为是的大人却屡屡知错犯错呢?
为什么在外部力量如此强势攻心宣传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人酒后开车,而且还有不少人铤而走险?
据说,我们单位的这两个案例,当事人的年龄都接近五十岁。他们不光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单位也是独当一面、八面威风的人。
这样的人,有生活阅历,有人生经验,对事情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应该有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可是,他们却犯了这样低级幼稚的错误,所以才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他们不是不知道酒后不能开车的规定,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是不知道一旦出事自己应该接受的惩罚。
可是,他们还是选择了酒后开车。
现在,他们这两个家庭的面临着巨变。据说,其中一个人的妻子还是家属,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就靠这个职工在支撑。而这两个人,不得不接受被单位开除的后果,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
原本和美平静的生活,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变得面目全非。同样,在这些事故中,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家庭,所有在事件中被牵连的人,从此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其实,发生这个事情挺让人无语的,尤其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简直是用生命在进行无底线的挑战,让人气愤又无可奈何。
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要以身试法?
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也许一个人平常循规蹈矩地生活习惯了,想要用挑战交警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英勇无畏。通过标新立异的举动,显示自己敢于挑战法律权威的魄力。可是,这种挑战的意义何在?
以现在国家对酒驾的处罚力度,查出酒驾的人员,不仅仅对个人、家庭有巨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以后孩子的考学、入党政审、出国审核等诸多方面。
是以为自己能侥幸逃过交警的追查吗?
记得同事们在讨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更容易被查到的时候,有人说在小区里比较安全。结果,在距离小区饭店五十米以外的地方,交警查到了一批喝酒开车的人。
有些“聪明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和交警斗智斗勇上,以彰显自己的机警过人、智慧超群。好像自己酒后开车逃脱一次交警的追查,就成了了不起的英雄。
可是这种侥幸的心理,即使没有被交警抓到,也有可能产生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害人害己的事情,尝试的意义何在?
真是不能理解那些酒后逞能开车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