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大伯到城里做客(走亲戚),城里亲戚热情款待,邀请大伯共进午餐。
厨房里,男主人刚盛满饭,即招来温婉细心的女主人一顿批评:“你呀,盛这么满,大伯怎么吃得进去?”
米饭上桌,大伯狼吞虎咽,三碗饭已经下肚,刚想吃第4碗饭,却忽然发现主人一家每人才吃半碗,都说“我饱了”。大伯颇感尴尬,无奈肚饿难忍,那感觉就如《西游记》的猪八戒吃馒头“师傅啊,我这半笼子馒头下肚,还不够填一个窟窿呢”。
咋办?大伯忽然看见亲戚小孩走过来,灵机一动,赶紧招呼亲戚小孩:“娒(温州人对小孩的爱称,温州话读“mai”,永强方言读“mei”),伯伯出个题目让你做做,看看你聪明不聪明?”
小孩一听,赶紧说:“伯伯你问啥问题啊?”
乡下大伯遂出题一道“娒,伯伯现在呢已经吃了三碗饭,伯伯让你猜猜看,伯伯吃不吃第四碗?”
小孩一听,那还用考虑:“伯伯,你肯定不吃了。”
乡下大伯高声道:“娒娒,伯伯偏偏让你猜不着。伯伯再吃一碗。”
点评:
过去乡下人到城里,最尴尬的莫过于吃饭。想俺农村老大伯,天天干的是体力活,一天三餐——不不不,咱起五更吃早餐,八九点不吃东西“小接”一下哪有力气干活?吃了中餐,还需“接力”一下;晚上还要干活呢,所以“夜厨”也是必须的。所以一天六餐是经常之事。至于吃饭的餐具吗,咱用的是“八角碗”,一碗至少盛个半斤八两,没有三大碗下肚怎能填饱肚皮?城里那种碗,拿来当当酱油醋碟还差不多。
但入乡随俗,入城也得随俗。到城里想要多吃碗饭,填饱肚子,就必须动动脑子,来个脑筋急转弯。就比如乡下大伯。
大伯的题目看似简单,其实绵里藏针,暗藏玄机。小孩答“不吃了”,大伯就“偏偏让你猜不着”;小孩答“肯定还要吃一碗”,那就是一顿表扬“娒,你真聪明,这样也能猜得着”。无论如何,大伯都能吃上第四碗。
大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找对了对象。所谓量体裁衣,好题目还需好对象。大伯找到了小孩,就使本题显得天衣无缝。
好一个“偏偏让你猜不着”的乡下大伯。
上榜指数: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