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后世追封为圣人,但在当时,他从鲁国司法部长的位置上辞职后,出国游学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开了私立学校孔子学院,并亲自担任校长。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并不受欢迎,甚至受到讥讽。但孔子的思想是伟大的,后世统治阶级的篡改,并不能掩盖孔子思想的伟大。因此,不要以为把圣人的名号强加给他,就可以让孔子包容一切,甚至让孔子承担一切。不加分别地包容一切,那似乎是释家的事,但人家也分好人坏人,道人和魔鬼。对坏人、魔鬼,也是要惩罚的。这也是道的必然。阴阳是要平衡的。
人之初,性本恶。这个恶,不一定是恶意,坏人,而是自私。这是一切动物的本性。婴儿要吃奶,吃不到就要哭;两个婴儿争奶吃,总是要打架。长大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孔子还是想尽量教育人们向善。但是,在那个“自由”的环境中,为了私利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人的自私性便充分发挥。
但教育还是要教育的,教育了,不改,就得骂。
一
孔子虽然宽厚待人,泛爱众,亲人,但对学生还是比较严厉的。该严厉时就得严厉。
宰予(子我)虽然是孔子学院语言系的第一名,但对孔子的思想似乎有些抵触,对孔子的一些观点也并不赞同。
对于父母去世要服丧三年,宰予觉得时间太长了。他认为,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都该换新的了。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骂:“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予顶:“我心安!”
孔子说:“好,好!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你给我出去!”
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很生气:“你他娘的真是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壁不可杇!算了,对于宰予这个人,骂他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一直没顺过这口气来。
二
冉求(子有)是孔子学院政治系的高材生第一名,遭到孔子的多次点名表扬,并亲自多次推荐他当官。
冉求在季府当宰,也就是总管的时候,季氏没有理由地要敲锣打鼓地去讨伐颛臾国。
颛臾是诸侯国之一。当初,周王命颛臾国主持东蒙山的祭祀。但因为颛臾国的国土面积不满方圆五十里,所以周天子就不直接管了,让鲁国代管,算鲁国的附庸国。但是,鲁国是“三桓”专权,季氏主政。
冉求跟孔子汇报说他也不同意讨伐颛臾,但他又说,颛臾国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领地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必为后患。
孔子骂,古人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吧。再说,我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但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做法。
颛臾后来是被楚国灭的。
“三桓”曾经将公室,也就是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人口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后来,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再后来,季氏推行“田赋”,冉求作为季氏总管主持并操作了此事。用现在的话说,季氏此举在于积敛钱财、搜刮人民。
孔子很生气,表示要断绝跟冉求的师生关系,并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三
没有可信的史料记载孔子以降三世休过妻,但有人总是在给孔子抹黑。但孔子确实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并记录在了《论语》里。统治阶级用《论语》来教育人民,已经两千多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