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这一年女儿月贞十八岁。
月贞在家帮着分担农活已经四五年。这段时间以来,月贞帮阿叔做着地里的活,照顾着家里那个年幼的妹妹。空闲的时候会给家里去添很多柴火,大包的荔枝叶,大捆的枯枝,往自家厨房搬。
家里那时候是没有水井的,挑水的活不是她做就是弟弟敏才做。
敏才和月贞总是会分工,一个煮饭,一个挑水加喂鸡,反正就是两个人轮着来。
在他们都还不会炒菜的时候,他们做完这些就等着阿叔从田里回来炒菜,再等阿妈才菜市场回来,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吃并不丰盛却也其乐融融的晚饭。
那一年,敏才十六岁,初中毕业。家里是再供不起他继续读书了,他也就辍学回家,开始帮着阿叔干些农活,其他时间也在学着钭木这门手艺。
敏才这孩子学什么都快,读书是块材料,学起其他东西来,也比别人快上手。他会吹笛子,也会画画,真的是学什么像什么。
月贞已经成年,家里开始给月贞找对象。农村的女孩子成年以后,父母就会操心起孩子的将来,而孩子的将来,要过的最重要的一关就是找到一个尽量好的对象。
知道家里要给自己找对象,月贞那时候,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她心里清楚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她的阿叔和阿妈都不会停止。
如果养大她成人是恩情的话,那么顺从他们不失为报恩。
月贞由着他们操办这一切,就等着他们落锤的那一天,她就要完成一个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
最后,他们给月贞找的婆家就是村里的一户人家。那个即将成为月贞老公的男人,瑞英和立佑都知道,月贞也知道,但因为不是同龄人,它知道的其实很少很少。
那个男人和他的两个亲兄弟就住在自己屋后的土房子里,很大的一个院落,他们兄弟三个人各有各的地盘,他们三人都没结婚。
男人叫李洪新,他的处境和当年立佑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到了娶媳妇的年龄却一直娶不上媳妇。
李洪新拖到快二十四五了,也没人嫁他。他那两个兄弟就更加惨了。
李洪新和立佑一样,都是看着就老实木讷的人,花从来都不多,都是一埋头就干活的人。
不同的地方是,立佑是一代单传,而李洪新头上却有四个亲大哥,他是那个家里最小的儿子。
立佑觉得,月贞嫁给洪新那么老实的一个人,无论他们能不能过上好日子,李洪新至少不会想着欺负她。月贞会比较容易就让男人听话,就跟他比较听瑞英话那样。况且嫁在本村,娘家就在这里,月贞跟娘家随时可以有个照应。
而瑞英觉得月贞小时候没少因为自己是个拖油瓶而被村里人嘲笑,她嫁给李洪新,以前那些取笑的人再想要嘲笑她,恐怕都要忌惮她老公那几个兄弟。但瑞英心里也清楚,李洪新比月贞要六七岁,她就怕自家女儿嫌会弃人家年纪大。
当月贞知道家里给自己找的是一个比自己大六七岁的男人,她一开始自然是抗拒的,月贞在父母面前哭着闹着说不想嫁。
哭的梨花带雨,说让嫁人自己没有意见,可以挑个年轻一点的,即便是村里的年轻一点的也可以。
瑞英苦口婆心跟女儿说:“阿贞,我们家里的条件怎么样,你是知道的,但凡家里条件好一点,你都会读多点书,敏才也不会辍学。你就是嫁了人,我们这个家里也准备不了什么像样的嫁妆。李洪新家里虽然也不是什么有钱的人家,但他这个人老实啊,你嫁给他,他不会欺负你的。再说了,他那么多兄弟,以后村子里谁还敢欺负你啊。阿妈就怕你嫁给了别人,不知根不知底的,去到人家夫家之后容易受人欺负。”
“我是怎么被人欺负的,你现在长大了也知道了吧。你小时候又是怎么给人欺负的,我知道你也忘不了。我现在就怕以后你嫁人了还有人要欺负你。嫁给李洪新,我的担心就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就住在你前面啊,你的弟弟妹妹也在这里,即便受了欺负,我们完全可以相互照应。”
月贞听着阿妈说着那些苦口婆心的话,最终也只好答应下来。
月贞嫁给李洪新那天,瑞英和立佑的确拿不出什么嫁妆,月贞最好的嫁妆是弟弟敏才送给姐姐和姐夫的。
敏才给姐姐和姐夫亲手做了一个木衣柜,他在上面画上了花也画上了鸟,他的姐夫对那个衣柜一直都很珍惜,他们用了好多年,烂了也舍不得扔掉。
其实在当年那个时候,瑞英和立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等月贞他们长大了以后,月贞和洪新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瑞英和立佑,他们知道自己要怎么生活,他们只是告诉子女该怎么生活,他们并不是觉得自己指给孩子的路就一定是正确的,但那确实是他们当时认为最好的出路。
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他们所处的社会在急剧变革,所有的人们为了生活,生命里总有很多的阴差阳错。
正是因为这些阴差阳错,他们中间,有过很多的喜剧,也有过很多的悲剧。
对于瑞英来说,她不奢望这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给月贞带来多大的幸福,她只希望月贞嫁过去之后日子不用大起大落,不用大富大贵,平平淡淡的倒也很好了。
1984年,吕月贞嫁给李洪新,他们就住在瑞英的屋后。
月贞是这个村子里第一个嫁给本村人的女孩子,洪新是这个村子里第一个娶了本村女子的男人。
他们走到一起,是双方父母的极力撮合,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他们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洪新不会说很甜蜜的话,月贞也不会说很窝心的话。
结婚那天,洪新两口子答应阿叔和阿妈,他们两个人会好好过日子。
婚礼并不热闹,饭菜不丰盛,来人并不多,瑞英看着女儿月贞,从来没有过的强烈感觉:这个女儿这些年其实也很不容易啊。
1984年,月贞嫁了,月贞的娘家,就在自家的屋前。
原来,婆家离娘家可以如此之近。
— 未完待续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