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家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准备考研,保研,实习,写论文。父亲总是在我身后支持着我。
其实,父亲不是那种在我人生岁月里熠熠生辉的那种,却依然逐渐温润我的性格,让我逐渐长成还算满意的自己。
拿母亲的话来说,父亲憨厚老实,却油嘴滑舌,该说话的时候永远不吭一声,不该说话的时候停都停不下来。
想来每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都有着一肚子的怨气,吐起槽来更是毫不留情。让我想起每一个父亲被母亲抢白只能憨憨笑着的时刻。可是即使在那个时候,父亲的眼里可都是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爱意的。
上次回家,两个人因为什么事情开始斗嘴,母亲略微生气地问:“既然如此,娶我干什么?”父亲笑着答到:“还不是因为对你一见钟情。”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看到父亲表露自己的心声,其他的时候,都融化在他做的每一件事里。
父母的相遇不算想象中的一见钟情。彼时,父亲已过而立之年,相亲数次,每次都因为各种原因告吹。父亲说,她们不是太邋遢,就是太丑,就是不够勤快,我看不上眼。
而母亲刚满二十,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失去了站立行走的能力,失去了以为会相伴终生的男朋友。我想那个时候母亲还没有适应忽然间从活蹦乱跳变成只能依靠双拐的境遇。说老实话,我曾想象过,如果我是那时的母亲,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后来发现,比起母亲来,我实在是懦弱太多。
母亲为我讲过他们相遇的故事,其实也平淡无奇,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那个时候父亲在兰州和老乡合伙开了一家牛羊肉的店,生意逐渐红火。到了收麦子的时节,来母亲的村子上帮他的大姐一家收麦子。
我想象那一天阳光十分灿烂,照耀着洋溢着丰收气息的村庄,我的母亲拄着双拐站在大门口,观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道心里是欢愉还是愁闷。
我的父亲扛着工具,从母亲家门前经过,回家以后便表示要娶母亲为妻。
我也想象过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或许是惊讶,或许是惋惜。不管怎样,是一见钟情了。其实我一度怀疑隔着一个院子的距离,父亲是如何看得清母亲的长相,又是如何忽然生出照顾一生的情愫。但是过了三十多年的今天,也不再重要了。我想相亲的那些女人们,也不是不好,只不过没有戳中父亲心里那份柔软。
姑姑们觉得惊讶,那么多健康能干的姑娘一个都不要硬生生拖到三十多岁,如今只是路过,就要娶人家为妻搭上一生。
姥爷们也觉得惊讶,虽然年龄比自己的女儿大得多,但是也是个正常的男人,又为什么一定要斩钉截铁地娶我家女儿。
后来是如何顺利进行的,我从未问过。只知道后来,父亲将自己的户口迁到姥爷家里,安心地做起了上门女婿。
至于兰州的那个店,听说父亲本来想带着母亲去,但是母亲说自己这样会拖累他,不如留在家里。父亲说,我就是为了照顾你的,我又走了算怎么回事。有一天,父亲回了趟城,跟老乡说,这个店,你安安心心开,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了。我对不起你了,钱我也不要了,当对你的补偿,我得回家。
回家以后,父亲成了母亲的“父亲”,姥爷的“父亲”,我和姐姐的父亲,支撑起了一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