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恍恍惚惚,渺渺茫茫,无影无踪,变化无常:是在死去吗?还是在化生?天和地是同时并存的吗?这一切都是造化实施的吗?恍惚中向何处去?渺茫中去向何方?万物遍布,可没有谁能够给出回答。
庄子的学说可以当一门玄学,确实是逍遥、飘渺,有时候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有时候又挺有道理,谁都找不出反驳的例子。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研究这些问题也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庄子接受了道术的这项内容并且很喜欢它。(因此,)他的学说虚玄高远,议论荒诞不经,言辞不着边际,经常纵情发挥而不直言,但并无自相矛盾之处。
哇哦噻,我就是这样感觉的,读庄子内篇就感觉他说的那些怪诞不经,像不合常理但逻辑自洽,根本找不到推翻他学说的例子。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他认为天下人沉迷不悟,不能听懂庄重严肃的话,就根据自己说的卮言作推演,认为重言表达的当是能让人信服的思想,多用寓言阐发道理。
严肃的说一件事给人更像命令,并不能更好的让人心悦诚服的去相信。而用戏虐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更易接受。
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鉴,一味的灌输所谓的庄重的事,人就少了灵性,变成机器一样只知道接受,不去思考提问了。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他尽管只是与天地精神往来,但并不傲视他人,不拘泥于人们的是非对错,因而又能与世俗和谐相处。
这一句很出名,从这一句中看到了叔本华,学会独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这个精神世界能与天地往来,也就成庄子了。
想象中仿佛庄子能与这个世间万物交谈,万物对他来说都是有灵性的,可以品玩的,真正理解庄子的人是不是对世界是怀有极致兴趣的人。他会是灵动的、快乐的。对人世的是是非非也看的很淡。
这么看,小孩子更接近庄子吧,虽然那是一种天然,自己本身浑然不知。所以,如果一个人经过了世故人生最后又回归于孩童的天真,也就接近庄子了。
突然想到了丰子恺、黄永玉,也许算接近了吧。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
他的书尽管写得奇特壮伟,却同时又宛转随顺,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同时又异彩纷呈,读来可观可叹。因为他内心充实,感情奔放,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露于外。
最后一句总结太到位了,庄子是内心丰盈,感情奔放,不遮不掩,落落大方的人。既能自己一个人与天地、山川交流,如果有人来聊天也能自然招待。
我又想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他住在湖边,平时没人来他就做工,或者看书,听树林里的鸟叫,看蚂蚁大战几个小时也不觉得乏味。有朋友来了,后院里席地而坐,吃点最基本的面包,从不特意招待那些人,来到这儿就吃我家面包。
多的时候能有二十多个人去他家,他也不会说去逢迎,大家来去自便,有时候他出去做木工回到家,已经有人来过坐在他家看了一下午书留下个到此一坐的便条就走了。应该很接近庄子了。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他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齐死生忘终始的得道之人为友。
庄子内心强大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呢,从来不被世俗所累,吃饱穿暖就是他唯一的物质要求,也许八分饱、穿不暖也无所谓。只是这一点已经没有几个人做得到,而他不仅对物质无要求,精神世界也不依赖任何人,也不是不依赖,他依赖的是天地万物,谁也夺不走的东西。
我自己来说,我的精神依赖在女儿身上很多,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还是以保障女儿好的物质生活、教育水平为目的的,但现在不禁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呢,这个社会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以功成名就为标准吧,而这一点不是跟庄子完全不搭嘛。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滑稽。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他论述道的根本宏大而精辟,深刻而全面;阐释道的渊源则可说条畅而清晰,直达本宗。
有时间再看一遍内篇,我喜欢庄子自己写的那些z。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惟其如此,他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对人事的阐释,追溯其理据简直没有止境,究问其效益则是连绵不断,两者都茫然暗昧,不能穷尽。
对的,庄子不仅讲与天地精神往来,还讲人世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