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佛学”会抓住了我。自幼受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传统教育,并且觉得程颢抨击佛教为“绝伦学”颇有道理,“其术大概且是绝伦类,世间不容有此理。又其言待要出世,出哪里去?又其迹须要出家,然则家者,不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处此等事,皆以为寄寓,故其为忠孝仁义者,皆以为不得尔。又要得脱世网,至愚迷者也。”(《二程遗书》卷二)所以曾未对其深入了解。因工作安排讲法律课,我探究法制思想为什么和基督教有关系?基督教和佛教、儒教、道教的区别?当翻到佛教时,我猛然发现中国人所接触的佛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其教义严重背离了佛的本意,佛的本意和我以前所闻整个翻了个,发现佛是求真务实、可爱、可敬之人,其见解直插我的心惑,不由地静心研读,同时想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佛的智慧。但由于本人初学,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以图知进。
第一得:佛是人不是神
进庙被告知“如来佛祖”是最大的佛,忙紧跟着喜欢烧香的夫人虔诚的烧香祷告,也以为他是上天最大的神。“如来佛祖”其实就是佛教创始人,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此为我国传统说法,西方学者认为是公元前563年),名“悉达多”的意思是“目的达到的人”,姓“乔达摩”的意思是“最好的牛”;“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如来”意为“就像来了一样”,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
“当人们来到乔达摩面前,他的回答给他自己和整个教义提供了一个身份。
‘你是神吗?’他们问他。‘不是。’‘一个天使?一个圣人?’‘不是。’‘那么你是什么呢?’
‘我醒悟了。’”(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79页)
他的回答变成了他的头衔,也成了他所创教义的名字,因为这就是“佛”的意思。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了的人”,佛是佛陀的简称。
乔达摩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静饭王的太子,婚后生有一子,20多岁离家,35岁觉悟成道,此后一心转向传教活动,80岁去世。
一、佛是求真的人。
佛从不认为自己是神。“他在世时已有不断的压力要把他转变成神,他一概断然驳斥,坚称他在每一方面都是人。毫不掩饰他的弱点——要得到启悟是如何地困难,他所赢得的是怎样的险胜,他仍然多么容易失足。”“他承认他一人独处在森林的最初几个月里,曾经面临恐惧死亡的边缘。”(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87页)
佛认为禅定和苦行都不是目的,无法获得解脱,他苦行六年期间差点饿死,依然没有发现真理。没有人教,没有书看,他只好艰难的苦悟。
佛反对玄想,认为贪求知道各种观点反而不利于启智;对于他不知道答案的提问,他干脆保持“高贵的沉默”。实在非说不可,但又不知怎么说时,他干脆像中国的老子讲“道”一样绕着讲,“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第八品)。一个可爱老头!
二、佛是务实的人。
佛关心的是“在世”,不是玄之又玄的“出世”和“彼岸”,他的教义核心“四圣谛”和“八正道”都是在指导人如何好好的活在当下。“四圣谛”指明人生烦恼的原因和解脱之路;“八正道”教导人们有正确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努力工作、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他那著名的“涂满毒汁的箭”的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教条主义、拘泥形式,要实事求是、抓住重点。他有高深的思想,但决不是个书呆子。
三、佛讲科学。
“佛讲的是一种没有超自然的宗教。他谴责一切形式的占卜、预言、前知为卑陋的伎俩,虽然他从自己的经验下结论说,人心是能够具有目前认为是属于超自然的那种力量,但他不允许他的僧众去玩弄那些力量。‘根据这一点你可以知道那想营造奇迹的人不是我的门徒。’”
“它把活过的经验特质作为它最后的检验,并引导注意力去找出影响那个经验的因果关系。‘有彼则有此,无彼则无此。’所有的结果都有它的原因。”(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93页)
四、佛不迷信、不盲从。
佛鼓励鼓励每个人去从事自己的宗教追求,早期的佛教僧团不崇拜任何偶像,也没有对佛的偶像崇拜。
“不要接受别人的转述,不要接受某一项说法,只因为它是在书上找到的,或因为它符合你的信仰,或因为是你师父说的。要做你自己的明灯。”(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91页)
“没有神可以依靠,连靠佛陀本人都不行。当他走之后,他如此告诉信徒们,不必麻烦地向我祷告;因为我走了就是真的走了。‘佛陀只不过指出路来,努力实践你们自己的救赎。’”(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93页)
五、佛追求平等。
佛教的产生就是要打破婆罗门对宗教教义的独断权,向一切种姓开放,向男女开放,也不管他以前有什么信仰。佛法面前,众生一律平等。佛宣布:“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如人问:姓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长阿含经‑小缘经》)
身为贱民的扫花人苏尼塔是佛亲自走上前招为弟子的,当时,苏尼塔“体验到犹如一个人尝到最美妙的琼浆一般的快乐。”(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88页)
六、佛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佛悟道后风风尘尘走遍印度向大众传递拯救生命的福音,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三个月,称为“伐沙”(坐夏)。即使在他临终之时他还在关爱他人。
80岁时,“佛陀在铁匠肯达家中吃了猪肉干泻肚而死。在垂危的痛苦中,他想到肯达可能会觉得对他的死要负责任。因此,他最后的要求是,请人告诉肯达,在他漫长一生中吃过的饭食,只有两次特别给予他最大的幸福。一次是在宝树下吃的米粥的力量令他得以成道,还有一次为他开启了涅槃的最后一道门。这就是《西藏生死书》中所保留的死亡榻上的景象。(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人的宗教》,第84页)
多么睿智、高尚的一个人啊!“做自己的明灯,人人皆可成佛”,人要自强、自省,与其抱怨人世的混沌与不平,不如先做好自己的明灯,这就是佛给我们指引的人生之路,并且传递给我们信心,告诉我们,他能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去实现。佛学不应当是玄学,这也是佛陀的本意。但后世的徒子徒孙为了便于大众信服自己的传道,首先把佛陀神化,让大众心生敬畏;其次把教义奥妙化,说对了可强调教义的准确性,说错了也能留给自己解释的余地。
但是凡人都有缺点,佛也不例外,我发现佛在对女性的态度上就有缺点。“早期僧团的成员都是比丘(男),只有到佛陀晚年,才开始接纳妇女入教。比丘尼(女)相对于比丘,处在不平等的地位。早期佛教歧视妇女,不论在教义还是戒律上,妇女都是被视作卑下的,是与色情相应的象征,必须接受更严格的教诲和限制。”(杜继文著,《佛教史》第25页)
佛为什么会有这个缺点呢?我认为应和他夫妇关系不睦有关。原因在下一得与大家分享。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我的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