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感言集之27: 上有礼下有学

《孟子》感言集之27: 上有礼下有学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08:52 被阅读18次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对于规矩,对于道,对于义又有较深的感悟,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在上的统治阶层没有坚守道义,在下的老百姓没有教化,国家就会出乱臣贼子,就会流民四起造反夺权,那么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孟子》感言集之27: 上有礼下有学

          原文如下:

          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 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大意是:

              古代圣人穷尽了目力,利用圆规、直尺、绳墨,制造了许多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用都用不完;圣人穷尽了听力,利用六律来调节五音,美好的音乐听都听不完;圣人用尽心思,采取了不忍心看到人间的疾苦的施政方式,用仁义来覆盖天下百姓。

            筑高台一定要借助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借助沼泽,治理国家如果不借鉴前代贤王的办法,是不是很明智?真正具有仁义道德的的贤人应该身居高位治理国家。如果不仁的人坐高位,一定会把恶传播给广大老百姓。

          在上的统治者没有坚守道德规范,在下的老百姓不遵守法律,在朝廷的官员不信守天道,工匠们不相信尺度,官员们破坏道义,老百姓触犯刑法,这样的国家还能够继续存活,那就是奇迹了。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城墙是不是很坚固,士兵与粮食是不是很充足,不是国家的灾难;农田生产是不是正常,货物积蓄是不是多,也不是国家最大的祸害。

          在上的统治阶级没有道义章法,在下的老百姓没有教化,造反夺权的乱民就会四起,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诗》说“上天已经降骚乱,我们不要多言”,多言就是啰啰嗦嗦。事奉君主没有忠义,进退没有礼节章法,还在诋毁前代贤王的道义,就是多言就是啰嗦。所以说,能够向君王提出宝贵意见就是“恭”,能够不听歪理邪说的就是“敬”,认为君王不能行仁政的就是“贼”。

          个人看法: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个家庭的治理,其本质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有规矩,要有章法,说得底,必须进行结构化治理,既然是结构化,必然就会分层,分层就会有上下之分,有朝野之分,有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分。然而维系一个组织的正常结构互动的就是“道”,这个的道的本质就是贯穿章法与制度的灵魂,就是必须施行“仁政”,仁与不仁,对于统治而言,直接关系到兴国与灭国的后果。

          所以“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某种意义上,国家上层建筑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与社会的风气,如果居高位的人一身正气,大公无私,体恤民众疾苦,治理国家以以仁义道德为基础,以法律建设为准绳,那么在下的官员老百姓一定会受到教化,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就会正气压倒邪气,贪污腐败、营私舞弊、破坏法律、破坏公平正义的现象就会减少。老百姓就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公平的利益,老百姓就会自觉的团结在上层领导的周围,国家治理成本、维持秩序维持稳定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27: 上有礼下有学

    2018-6-20 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感言集之27: 上有礼下有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dt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