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伊川杂录》)“仁者先难而后获”。有为而作,皆先获也。古人惟知为仁而已,今人皆先获也。
《论语·雍也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伊川先生解释说,只要是有所图而发动,都属于先获,古代的贤人只知道行仁,现在的人却先讲有没有利益。
有为,相对于无为而言,发出中,居仁由义,便是无为,做事先讲有什么利益,则是先获。
2.65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畅潜道录》伊川先生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论语·子罕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伊川先生说,有希望成为圣人的学习志向,才可以与他一起治学;治学中善于思考,不拘泥于文辞训诂,才能一起求道;善于思考,对大道有所领会,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被外物的诱惑所扰动;有了坚定的信念,将圣人的教诲融会贯通,成为真知,就懂得变通化裁,而不失于中。
2.66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畅潜道录》)“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伊川先生说,古之学者为己,最终却能成物,今之学者有现实的追求,最终只会丢失自己。
这是讲为己与为物的关系。为物,追求功业、名誉、爵禄之类,其本质是为人,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要依靠外人获得的。学而为物,即是先获,以利为先,则易失节,丧失本性。学而为己,但求尽己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然后能成物,成己而成物。
2.67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畅潜道录》)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伊川先生说,君子治学必须坚持日新,只有日新,才能日进,不能做到日新,必然导致日退,不可能有不进不退的情况存在。只有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才没有进退的问题,因为圣人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只要中断了反省而去私欲,便是退步。《孟子·离娄篇》: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治学之道,不进则退,非是即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