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于王允巧用连环计,孙策玉玺换兵马……我从中体会到了,何为丈夫之志,何为乱世险恶,何为英雄相惜,何为匡扶汉室之志,何为人间至爽。
孙坚因玉玺之事惨死,本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健儿,却因此事遭受了重大打击,守孝三年后的孙策励志为其父报仇雪恨,投身袁术帐下。可虽为袁术屡建奇功,但袁术因自身利益并未想为其报杀父之仇。人生在世不得施展抱负,甚至连为父报仇都无法做到,那有何意义。
遥想父亲当年是何等英雄,孙策悲痛欲绝脑海中看到了他的父亲的身影,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久居人下,若如此下去何时能报那杀父之仇。
孙策决定先假意拜见袁术,提出报父仇之事,继而提出抵押玉玺借兵马,后压缩时限,可谓九死一生终于得到了资本。
孙策赶赴江东路途中遇到了他的结拜兄弟周瑜,孙策与周瑜先是一番交谈。周瑜问其奉袁术之命出兵江东所欲何事,孙策答到非袁术之命,乃先父亡灵之愿征讨刘繇,以报父仇。
周瑜问道袁术那人向来疑心重重,何为将兵马于兄。孙策答到这兵马并非白得,是以先父传下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此兵马。周瑜又说到岂能用玉玺为质,难道不怕袁术不还?孙策答到如果是我不还他呢?周瑜道兄借兵马,莫非是要……言语至此,两人四目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未有言语,但足见两者胸怀大志。
此后孙策开始讨伐刘繇,孙策与十二部将于神亭岭看刘繇营寨布局。想要走时,只听一声大喊,“孙策休走”。太史慈带一骑兵追上前来,与孙策大战相持五十回合仍未见胜负,反而愈战愈勇,太史慈跑孙策追,连着相互僵持,从马上到马下,从兵器到拳脚,衣着依然破烂不堪。刘繇率一千人前来,孙策十二人也赶到,直至周瑜率援兵援助,才就此战罢。
孙策临走前捡走了,太史慈的战袍,并挂与帐中,数日之后周瑜设计活捉了太史慈,孙策与太史慈在帐中相见,起初的言语并为打动太史慈。
无奈之下,只见孙策侧步,将太史慈战袍显露,但这显然不能彻底打动太史慈。于是又再填攻势,问道“字义,你我此次交战,你若把我擒拿,肯加害否?太史慈思来想去答到“未可知也”。但太史慈毕竟是太史慈又问道“你我二人此次交战,若无援兵相助能定输赢否?”孙策也答“到未可知也”言至于此孙策抱住太史慈,道“爽快呀,我自用兵以来尚无敌手,字义乃真英雄”太史慈大受震撼道“我漂流江湖未遇明主,将军如果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吴国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是中,甚至偏“庸”。的确,它既不是刘备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亦不是曹操那样的现实主义者。正如周瑜所说“大丈夫处事,能遇知己之明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言必行,计必从,福祸共之,宠辱共知,同心同德,共谋战功,此周瑜之谓也。即使苏秦,张仪复出,舌如利刃,口若悬河,安能动我心哉”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英雄相惜,可以感受到人间直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