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我去了北京,在中国政法大学去窥企我的大学生涯;志愿报考,我选择了广州,想在经济野蛮之地看到新奇。
当时的无畏直觉,曾经的随性选择,带给我的不是波澜,而是骇浪。
现在细细回想,竟有三点我现在可以为曾经辩解的理由和新知。
一
从未来看现在,去到离未来最近的空间,迎面相撞。
安替在2015年《开智大会》上曾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可以在2025年呆上一分钟,我们会做些什么?
去看股市最高的股票,然后回来,现在低仓进入,去看最优秀最有名的人,不认干爹交朋友,去…………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从未来的节点看现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现在去触摸未来呢?
信息是不均的,即使我们在指责马云的淘宝是“抄袭”美国的,支付宝是抄袭ebay的,马化腾的腾讯也是“借鉴”为主,但你不能否认,他们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小到班长,也有信息的特权,我记下你的名字,让老师知道这个信息,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就是我的权力,权力。
信息!
一直想触碰未来的商业,广州一片商业的沃土,虽然现在很多人在看低,但至少它比内陆有更快的信息源,有更深层的商业思考模式,想敲开自己,先去那个地方熏陶…
所以,井底之蛙,想越!
更多的随机,才有更多的可能。
人的出生都是偶然的,所有的事件哪有什么必然,都是偶然。
但偶然多了,更容易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人群,三六九等,职业,各种类型。
人,是复杂的,复杂加上复杂就是更复杂,复杂乘以复杂呢?
广州的方所是必然么?它只不过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但在简单的城市,看书是简单的,工艺品是困难的,都没有这么多人的受众,两个因素相加能产生这么受欢迎么?
外卖,在一个回家吃饭的小区,在一个流动性小的城市,岂能养活那些疾风而行的外卖小哥?
不喜欢被什么,被什么,那么我只有挑战自己,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能性。
三
为自己复利,三者取其二。
诚然,非来广州,或许有更温馨的亲情,更舒适的物质,可是惶惶八十载,一口井内成长?
当选择汲取信息的复利,选择成长,这两个因素,必然要去暂时放弃家庭短暂的问题。
如果我选择了家庭和成长,那么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那么复利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即使多了安逸与舒适。
如果我选择了家庭和信息复利,那么我的独立成长就带来更大的负担。
并没有难的选择,只是看你自己的态度。
四
醒悟
来广州,南北文化的巨大差异,使我醒悟思考模式带来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
曾经,我在心里鄙夷饭前AA制,吃自己的不管外来事。
便宜占的多,“爹爸称呼也能叫的出”等巨大文化差异。
现在再想起,至少在我看来是“合同社会”比较好的征兆。
看似豪爽,我请,其实在根源处是对自己的重视,有时逞强,有时装逼。而AA,更多的是务实和均等。
称呼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对于封闭的割裂。10年前,你敢叫一声王思聪为“老公”试试,别说你男友了,你爸都要打你,更别别说叫别人爸爸等等啦。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尊严,但我却始终认为这是身份关系转变为利益关系(市场)的重要表现。
来广州,让我更清楚认识行为下,思考的不同模式,虽然我有些现在还是不屑,但我会试着理解!
从现在的新知看以前的选择,其实并无卵用…
其实
我只想给自己一个未来的承诺,去北京OR深圳,2018,再去站到信息源的大地上。
还有…
留一份念想,往德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