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从哲学视角看待它,你会瞬间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所思所想。
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就是它对待那件事的态度。
1.犯错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可能会反复犯同一个错误,如果你指出他的错误,他的反应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他可能会说:“你说的对,我下次改正。”但是,他下一次还会犯错。或者,他会拒绝你的批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习惯根本改变不了!”当然了,更常见的态度是冷对抗,他既不听你的,也不管你怎么想,他就是我行我素。
总之,他们会很少主动克服困难,从而避免重复犯错。他们更愿意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却强烈的遣责是“他人”造成了糟糕的后果。
他们可能一生都在用同样的借口,也可能一生都在抱怨世事不公。
但是,他们就是不批评自己,不警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错。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批评无效、建议无效、或者责备无效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根本就不想把那件事做好。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2.能动性
你所忽略的一点是,那些总是犯相同错误的人,很少会主动克服困难从而避免重复犯错。他们更愿意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人在成长路上,有两大难关。一个是拥有自知之明很难,另一个是改变自己更难。
就拿学习这件事情来说,你可能会被某些东西启发,你可能会被某些文章点醒,但是如果你是被动的,那么这种启发对个体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任何“明显”的个体变化都是表面的,无价值的,除非个体的根本动机发生变化。
被动成长效果很差,只有主动成长你才能避免一次又一次掉进相同的坑。
从大脑链路来说,如果一个人对事情不具备主观能动性,那么他的脑回路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别管他是第几次处理相似的事情,他都会按照以前的方法处理,而如果他犯得错误不够大,那么他并不具备修正的能力。
3.主动
事情是这样的,如果你被动等待事情变好,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被动等来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别人不要的东西。
做事也是一样的,被动地做事,你很难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你很难改正一些做事的习惯,你很难从做事的过程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在孩子重复犯错上,是最明显的。家长让孩子按照正确的步骤刷牙,他就是不听;相反,如果孩子想玩电子产品,第一次打不开,第二次打不开,他会持之以恒地想办法打开。直到他自己打开的那一天,他实际上已经尝试了无数次。
这就是想做和不想做的原因。
就像有句话说,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让一个不想干事的人把事干好。
就像很多人在相同的岗位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任何长进一样。他们的口头禅是:混一天是一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差不多就行了。
这种想法在大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
因为大企业的稳定,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容错率,让他们没有把事做好的动力和决心。
所以,有的人之所以总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问题不是在那块石头上,问题在于他并不想把事情做好,他对那块石头熟视无睹。
总结一下,如果你总是在相同的事情上踌躇不前,或者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一个不想把事情做好的人,事情永远也不会自己变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