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提到海棠,自然不会忘了苏轼的这首《海棠》,要知道苏轼可是个妥妥的“海棠迷”,恐夜深人静独自开放的花儿无人欣赏,竟痴迷到了秉烛夜观的程度。
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被誉为“海棠痴癫”的陆游,为了海棠简直是操碎了心,整日为海棠不堪风吹日晒而担心。
海棠没有梅花高洁,不比兰花幽雅,更比不上牡丹富贵,却缘何令东坡痴狂、陆游疯癫呢?
能让诗人痴心不改的,自然是是海棠绰约风姿中飘然而立的高洁品质和刚傲风骨,她简单、纯粹,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清欢。
海棠花开,冰清玉洁,沾染不得一点俗世的尘埃,质本洁来还洁去,清绝出尘,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宛若人间仙子。
她娇艳动人,花姿潇洒,花开似锦,雅俗共赏,被喻为“国艳”,更有“花中神仙”的美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二月的巴陵,日日吹着寒风,真不像是春天啊。春寒阵阵,让人更加担心花园里的树木花草是否能禁得住。
而海棠却不惧寒冷,毫不吝啬胭脂般的好颜色,独自绽放,在濛濛细雨中,显得分外娇艳动人!
这雨中的春色,让人眼前一亮,美到极致。
虽春寒料峭,但仍挡不住海棠花儿绽放的热情,对坚强的海棠花来说,一点点的寒意,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陈与义眼里的海棠是傲然不屈的象征,它雅致孤高,是他流亡的写照,浸透着家国之思。
陈与义出生的年代已是北宋末年,他是北宋的进士,南宋的重臣。
他是处于南北宋之交的杰出爱国诗人,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京都汴梁,掠走钦徽二帝,北宋政权至此灭亡。
靖康之难后,他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极为相似的人生际遇,所以其诗风也就更接近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破家亡,宋高宗仓皇南逃,彼时被贬为陈留酒监的陈与义亦是艰辛历尽,他的南迁即是为避难,也是为追随宋高宗的脚步。
他的诗歌,感时伤事,寄予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陈与义流落到了巴陵,暂作停留,借住在友人的小园中,在这里,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园公”的雅号。
二月的巴陵春寒料峭,本该是草木萌动的时节,这里却整日风雨不断,即便气候如此恶劣,园中的海棠花还是如约绽放了。
看着风雨中怒放的海棠花,想起自己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和辛苦跋涉,不由得感物起兴,推人及花,写下了这首诗。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
赏析
这是南宋初年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南渡避难于巴陵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二月里风雨凄凄,春寒料峭;后两句写园中的海棠却冒雨盛开,无限生机,给作者以启迪和鼓舞。
全诗借海棠以咏志,写来浑厚醇雅,蕴藉含蓄,读来令人余味无尽。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怯:胆小,害怕。
园公:诗人自“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前两句,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
“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独立:独自在。
后两句,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
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
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
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
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题为“春寒”,实咏海棠。诗人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