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
不人为的做事等于做了所有事。
无为指的是,不人为的做事。人为合起来就是伪,造作。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反对造作。
那么造作为什么不好呢?
道家有一个立场是天人合一,儒家也是一样。只是道家的重点在天,而儒家在人。
按照道家的说法,人类所有的幸福来自于天,而苦恼痛苦来自于人自己。
所以道家的出发点就是让我们去做减法,减少人为的因素。
拿吃饭作为例子,人有胃所以要吃饭,吃饭是一个顺应天道的行为。
但是如何吃饭呢,如果你非要吃到法国大餐,山珍海味不可,不然就不是在吃饭,那这就是人为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吃保健品,现在很多人一天要吃好几种保健品,唯恐自己吃的不够多,实际上自己的身体真的能接受那么多保健品吗?《列子》中有一句话说得好“生非贵之所能存,生非爱之所能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但是身体会因为我们百般的呵护,就一定能长寿能强壮吗?
按照道家的吃饭方式,以饥为食,未饱先止。
吃饭是如此,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要做减法。
二、道家出世之路是做减法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步要把自己退出来,把自己人为的因素从问题中退干净,然后再去处理,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类似。
但是哪些算人为的东西,不符合天道的东西是人为的。那我们如何了解天道呢?
说来也是迷惑和无奈,老师说我们减去人为的东西,天道自然就会出现。去看老子和庄子的著作时,书里也不会告诉你天道是什么,因为道不可言说。
不过在阅读道家的书籍时,我学到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是去了解天道是什么,而是我们要去学习如何做减法。
道家的出世,无为,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增加人为的企图,人为的目标,人为的期待。最好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人生,不要自己去确定目标,天道已经为我们规定了目标,顺应了天道才能幸福的生活。这种方式确实与当代的文明相去甚远。
关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实话我还是有一些迷惑,可能经历和能力尚浅,还没有悟到真谛吧。
三、我的疑问
1、天道怎么为我们规定目标?
这个太复杂了,很难悟到。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说出来、感觉到的都不是道。
2、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呢?
学会做减法
四、生活中做减法
4.1 给物质做减法:丢弃和保留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习惯用物质定义自己:认为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就意味着是什么样的人。在物欲沉沦的过程中耗费精力,迷失自我。
实际上过得好不好,和我们拥有的物品多少毫不相关。生活中囤积的多余物品越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越容易被淹没。想起了乔布斯,一直都是黑色毛衣和牛仔裤。
当我们静心反思会发现:物品归根到底不过是工具而已,并不意味着自我形象,更不是身份认同的标签。我们拥有物品的唯一原因只应该是:确实需要。
4.2 给工作做减法,取舍和专注
工作中,我们总是主动或被动的给自己添加无数任务。焦虑随着待办清单不断拉长,无穷无尽的加班,形成低效率工作、无质量生活的恶性循环。
多则惑,少则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必须舍弃那些和目标无关的东西。也许是杂务,也许是虚无缥缈的机会,这些都是前进途中的障碍。
面对浩如烟海的工作,首先需要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分级,安排优先顺序。这样既能为重要的事预留时间精力,也不会因忙碌忽略小事。
其次,工作流程可视化,将所有任务有条不紊的梳理清晰,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明确任务。
先拆解工作流程,削减非必要环节,尽量简化操作步骤。再合理安排顺序和分工,避免重复和无用功。
最后,工作标准数值化。如果能够清楚看到时间和事情之间的关联,会更容易判断某件事情是否值得,以及更加高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4.3 给社交做减法:屏蔽和维系
如今很多人都到了时刻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地步,似乎只有「时刻在线」才能与社会保持联系,获得存在感。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社交的本质有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为获得情感联结与体验而自发产生的。
另一种则是「功利社交」,以经营人脉资源为目标,本质是某种「交换关系」,基于双方都有对等的价值。
相对于维系情感价值的「共情社交」,我们需要做减法的是「功利社交」。因为真正有质量的人脉,根本不是依靠拼命社交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有水平有资本,无需要刻意社交,也会有值得维系的互利友谊。如果你本身毫无见地和价值,那么任何社交,都不会带给你资源和人脉。
缺乏意义的「无效社交」不仅徒然无益,还会产生人脉倒退。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浪费在「无效社交」上,必然会疏忽真正需要维护的关系。
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其实就是他的价值范围。减少无效社交,才会有更多精力来提升自我价值和能力,吸引相同价值层级者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请谨慎选择自己的社交对象,削减不必要的无效社交。维系恰如其分地交际,而非八面玲珑的应酬。
4.4 给生活做减法:调节和转换
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造成无数繁冗资源的叠加。大脑需要时刻应对环境变化,同时在各种任务和决定之间切换,自然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崩溃。
简单和丰富都有价值,但复杂和丰富却是两个概念。丰富是刻意的、经过推敲后更合适的选择,而复杂则只是冗杂的堆加,是简单的缺失。
如何能够以简洁而纯粹的方式,调节和转换物质能量和精神空间,从而简化生活,过得丰富而非复杂,是获得真正意义上解脱和自由的关键。
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损」就是减少。学习掌握与身体力行的大道,都需要不断给生活做减法。削减到本质,才能回归初心。
因此你需要不断取舍,在调节和转换中分清主次,逐渐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弱化无意义的人脉,把奢侈的时间,留给真正重要和值得的事情上。
随着不断调整,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真正值得投入精力珍惜维系的?人物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