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二)

作者: 郭大牛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6:39 被阅读299次
    闲聊(二)

    影评人说得好,最近央视开播的《老中医》带着年代的质感。

    那个年代——民国中医,经历抗争图存、自强发展的风风雨雨,上海滩上更能勾勒出中医行进中的历史脉络。

    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开播,我已看了14集,还想看下去,并和高满堂、李洲著的《老中医》小说书结合起来看。《老中医》电视剧以五个医案贯穿,讲述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界以“孟河医派”人物翁泉海为代表的上海名医的故事。

    因电视剧和书都没有看完,现在写评论还尚早。我想先谈点“题外话”。

    我感到这部电视剧,与其说讲述了中医文化以及数位医者在大上海成名立足的风云故事,不如说它展现了20世纪初,以“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同时它可以说也是一部“中医文化理论和医术”的电视教科片,使人看了增长知识,很有益处。

    关于宣传中医知识,电视和小说书里有很多例子。

    如可以看到翁泉海、赵闵堂和吴雪初这些中医名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中医文化理论底蕴和临床经验,就连开药方都一丝不苟,所写字体非常清晰漂亮,药方末端还加盖私章,每个药方同时都是一幅书法作品。这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中医精神的特质,在药方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做到极致,直到现在,书法界的很多行家里手看到民国时期的老中医的药方,都会为之动容,称赞当年老中医的一笔好字。翁泉海还对要拜他为师的徒弟说,开药方首先要看字写的如何,你字写不好是当不了中医的,你先练好毛笔字再说,可见当年中医在各方面都讲究。是的,中药方的字如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认为你作学问不认真,会对你的本事产生怀疑。再且,翁泉海坐堂开药方时,边开一味药,徒弟在旁就高喊这味药的名称和数量,大堂药柜人听到随即抓药配药,均按照流程规距办事;最后是煎药也非常考究,有的要师傅自己做,徒弟只能是当下手。可惜这些现在已经根本看不见了,失传了。

    电视剧和小说书里,可以说处处都体现弘扬中医知识的场景。就连铃医高小朴对《黃帝内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亦烂熟于心,结果使有的老中医不敢收他当徒弟,说他懂得太多,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电视剧里,翁泉海和赵闵堂都曾经在家中开中医讲堂,讲授中医基本知识。他们主要依据《黃帝内经》,重点讲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辩证论治的基础理论和一些较简单的疾病治疗药方常识。应该称赞的是翁泉海那时就提出了对古人的中医理论,要辩证的看待,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对患者要倾心治疗,使其痊愈,但也不能认为什么病都能治好,治不好也须如实告之患者,同时不放弃治疗。他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一种对中医思维上的进步,但在中医界阻力很大,很多人都认为,中医老祖宗的东西都不能动,连翁的父亲(老中医)也是这样认为。看到这里,我很佩服翁泉海的中医理论功底,他以哲学的眼光,对中医文化悟得更为透彻。

    《老中医》第一集,就展开了翁泉海被患者家属告上法庭的矛盾纠纷。原来上海有名的富人家秦家老爷秦仲山病重,秦妻当晚煎了两幅药,(两个不同药方)秦老爷子治病心切,连着将这两幅药都喝了下去,可是天不亮秦老爷就命归西天了。翁泉海坚称:诊断无误、用药无误。后来知道,其原因就是患者违背了中医十八反十九畏规定。这是指不要让有些药物合用,合用的后果会产生各种副作用,甚至于会失去生命。这些恐怕使很多人都长了知识。

    这里还有一段精彩的,翁泉海诊过病来到客厅,对秦伯山和秦仲山的妻子说:“恕我直言。病人脉若游丝,似豆转脉中,舌苔全无;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寒热往来,气弱难续,已病入膏肓,恐难支撑数日。早做准备吧”。可见翁泉海的医术精湛,他当时隔着幔帐给秦仲山切脉,就知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在家属恳求下开了一个安慰药方,并再三告诫秦家不能两幅药方一起用。在电视剧第十四集里,为了治愈某矿工们所患霍乱流行病,翁泉海自己出钱并亲自用大锅煎药等等,这反映了翁泉海的医德仁心、天道、医道、人道的文化修养和救死扶伤诚实对待患者的态度。老中医电视剧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矛盾冲突,一波三折,很使人想看下去。

    葆秀(中医世家后代)作为翁泉海后来的妻子,她对翁家尽心尽力,热心照顾翁前妻所生的两个女儿。她也很懂中医。《老中医》小说书中说:饭后不久姐妹俩睡了,葆秀坐在旁边守着,怕进蚊子,不让开窗。她还说:“风为百病之长,无孔不入,《内经·风论》中提到,‘风者,善行而数变’;《内经·灵枢》中说‘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就是说人躲避贼风应该像躲避箭矢一样谨慎……”翁晓杰笑道:“秀姨,您又给我们上课了。”

    这样的宣传中医知识的场景,《老中医》电视剧和小说里比比皆是,看和读了令人回味有趣。

    我在上世纪80年代曾利用业余时间,读过成都中医学院四年函授。后来由于工作等方面事情多,就丢掉了,殊为可惜。我当时就粗略知道,中医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將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辩证医治,为患者治病亦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对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是西医无法代替的,尤其是中医在治本、养生和“治未病”等诸多方面很有建树。近年来“筋膜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因此,我现在还想再读一读《黃帝内经》,重温中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文化作一个新的学习和提高。现在《老中医》刚播了16集,我讲不出多少内容来。《老中医》的开播应该会引起更多人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和兴趣,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聊(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zd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