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来就伴随着痛苦,每一次生命的降临,母亲必然承担分娩的痛苦;小孩子学步的过程,一定会经历摔跤的疼痛。聪明的家长如何教会小孩子玩火是危险的,只要让小孩子触摸一次烧开了水的热水壶。同样,学习本身就是痛苦的。古希腊有句谚语:“在痛苦中学习。”他们认为,只有在痛苦的实践中才能学到知识。因为,任何类型的生命,最初的形式都不是皮糙肉厚,那些赤条条的机体只有经历了与外界的摩擦,才能换上抵御冲击的“盔甲”,而痛苦就是成长所要承担的代价。如果把知识比作汽车的轮子,实践就是汽车的发动机,只有不断燃烧,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想要保持生命的灵动,就需要在生活中磨砺,当你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生命也随着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一、走出舒适区。想要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不做准备不行,但原地踏步更不可能。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愉悦,一定是处在确定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环境中。不管你是在完成一项工作、压力缓解后的放松;还是一笔操作正确的投资,带来阶段性的财富增长;或者有着固定收入的工作、想着晚饭后电视机前2个小时的追剧休闲。这些都意味着,愉悦是一种和确定性相关度很高的情绪,这也意味着你处于自己的舒适区。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可持续,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危机感,使你不断地处于焦虑之中。即便不担心因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长期单调的生活也会使你滋生无聊的情绪,厌倦感的持续使你处于另外一种焦虑状态。
那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一定具有普遍性。其实,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有趣和愉悦”中有序切换。而有趣又是和不确定相关度很高的情绪。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未知的东西才具吸引力,才会带给你有趣感,也是我们常说的“兴趣”。就像有人喜欢钓鱼,他喜欢的是那下钓鱼杆的每一次变化。还有创业者,首次创业财富一定是第一目标。但许多积累了相当财富的人们为什么以尝试第二次甚至第N次创业呢?因为,正是那一次次痛苦的尝试,把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给他人带来福祉,收获了愉悦。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才有多样的可能,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当然,走出舒适区必然面临痛苦的经历,但不正如那句歌词所唱:“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二、谨慎试错。从生物进化到人类发展,可以说文明的演化就是一部试错史。你以为亚马逊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而他们发射的火箭已经让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你认为中国的TCL是生产电视的企业,其实它已经悄然成长为家居智能化企业,以电视机这个媒介实现你对吃住衣行娱的整体智能化管理。就像那个哲学问题一样,现在你驾驶的这部车还是你5年前买的那部车吗?随着思考的持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每一个勃勃生机的“生态系统”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样子,他们发展变化了。起初,他们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循序渐进的,等你突然注意时却足以吓你一跳。
看似微小的变化,每一步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亚马逊从初创到现在,几乎没有赢利,从CEO到每一名员工,时时如如履薄冰,每一步尝试都面临失业的风险。企业如此,生物群落同样如此。熊猫由最初凶猛的食肉类熊科,迁徙到南方尝试食用植物,再到进化成现在憨态可掬的样子,成为一类保护动物,不可谓不成功。当然,它们同时牺牲了肉食所具备的高能量储备,需要长时间的进食换取生存的能量,食物来源更加单一化,一旦气候变化竹林消失面临群体生存危机。不过,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进化策略,在当前看是成功的,将来怎么发展,它们也在不断尝试。
要明白想要让小孩子认识到火的危险,不是把他丢在大火中让生命产生奇迹。正如质变由量变积累而成,人的进步一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尝试。正是因为未来不确定,你才有了动力去创造非凡,而每一步可能成功的假设都需要你用实践来验证,正确的方向你可以接着往前走,错了或者走不通了,你只有回到前一步,换个方向继续尝试。如果试错成本很大,比如时间上是一辈子,资金上是巨大的负债,不管是生命还是成就,大概率你会夭折。当然,对于“你”这个个体来看试错成本很大,对人类群体来看就不是多大的成本,就好比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促进了航运的发展,每一次飞机失事都提高了空运的安全性。
三、持续用力。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说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成就,都是需要时间的加持,这个加持过程也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过程。这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实践”。古希腊人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比作“知识”,把他的大地母亲盖亚比作“实践”。传说,巨人安泰俄斯拥有用之不竭的力量,但他有个奇怪的爱好,那就是强迫路过他领地的人与他摔跤,将受害者撂倒在地,用他巨大的身躯压死对方,然后用死者的头骨为他父亲建造神殿。安泰俄斯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不过他也有短板,只要他和大地母亲分开,就失去了不竭的力量。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将他杀死了,方法就是将安泰俄斯举过头顶,使之脱离大地阻断力量源泉。
知识向技能转化的另一要素是“练习”,而高超的技能则需要“反复练习”。从古至今,从名家到技工,他们所思所行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学习知识不仅要学,而且需要经常复习。犹太经典地著作Midrash《米德担什》,这个词本身就有“反复研磨”和“留下印记”的意思。对应的古代阿拉伯人的儿童学校“马德拉撒”(madrassa),这个词也有类似的含义。还有前几年比较火的“一万小时理论”,虽说一万小时不完全准确,但这其中重要的观念是“重复练习”。
讲得再透彻点,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有习得。知识是“知道不知道”,人的大脑可以瞬间掌握,而技能以“熟不熟练”为标准的。任何人刚接触一项新技能时,都是笨拙而滑稽的。如果你不接受这种笨拙,不经历漫长的笨拙期,你是不会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项技能。就像写作,也许你已经尝试了十几年,依然掌握不了其中的技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只有那么一两条。或许,从开始你就没有接受这种笨拙,又或者没有达到一项技能应该具备的重复次数。
总之,任何成就都不可能轻松获得,有趣的生命就是要不断追逐,在追逐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当然,这其中必然会遭遇痛苦,那也是你灵动生命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