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三十四【732】2024-3-15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二次,谈颇久,围棋二局。旋又见客二次,阅《职官考》二十叶。午初小睡。中饭后与幕友久谈。旋阅本日文件,写对联五付、横幅一幁,约二百余字,核批札、信稿。傍夕与幕友久谈。
夜写零字颇多,略有所会。于昔年“体如鹰”四句之外又添四句,曰:“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内跌宕,外拙直;鹅转颈,屋漏痕。”阅《亭林文集》二十余首。二更三点睡。
同治五年(1866)三月十三日
内跌宕外拙直
五年前,曾氏于字的点、画、体结构、气势有如珠如玉茹鹰如龙的领悟。今天他又在写字的过程中,于书法艺术有新的体会。他以文字表述为:内跌宕,外拙直,鹅转颈,屋漏痕。
以笔者(唐浩明先生)的浅见,内跌宕,当指字的笔画、结构有变化,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特色。曾氏一向认为,大的书法家应当有自己的一番面貌神态,也就是他对儿子所说的“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外拙直,当指笔的形式感应是拙直的。拙直,这是曾氏的审美取向,他视朴拙、挺直为美。我们看曾氏本人的书法,的确显露的是一种拙直的美。鹅转颈,当指转弯处须像鹅扭动颈脖子一样,生动自然,不可僵硬。屋漏痕,说的是直画如漏雨在墙壁上流下的痕迹,蜿蜒下注,不是笔直的一条。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坐见者二次,围棋二局。习字一纸,悟古人用笔之法,戏为诗二句云:“龙作欠身戏海水,鹰楷倦眼博秋旻。”
阅《学校考》二十余叶。午刻小睡,成寐。午正,请子密、挚甫等中饭,饭毕热甚。阅本日文件,又围棋二局,黄军门翼升自金陵来久谈。旋核批札稿,未毕。军门又来,与之同至庙外观新麦登场,灯后便饭。潘琴轩来一谈。
客去,改信稿数件,约三百字。二更三点睡。
同治五年四月三十日
龙戏鹰博
曾氏本质上是一个文人、诗人。早年在京师,便自认为己得诗文写作的机奥,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之对话,颇有几分文人的自负与傲气。晚年在军中,每临危险时,他自称死不怕,只是自己多年探索的古文写作之得将如广陵散一样失传,足见他心底深处的追求所在。正是出自这种文人积习,他将先前所悟的体如鹰、势如龙又以诗句的形式来表达:“龙作欠身戏海水,鹰楷倦眼博秋旻。”当然,这里的“欠”、“戏”、“倦”、“博”等字形象生趣,比起前面的三字诀来说,自然是内涵丰富得多。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坐见者一次,立见者三次。围棋一局,又观人一局。阅《封建考》三十余叶,与幕府鬯谈。中饭后阅本日文件,写对联六付,见客二次,刘松山谈最久。阅《明史》杨镐、袁应泰,袁崇焕等传。傍夕小睡。
夜写零字甚多。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定以后楷书学虞、刘、李、王,取横势,以求自然之致,利在稍肥;行书学欧、张、黄、郑、取直势,以尽睨视之态,利在稍瘦。二者兼营并进,庶有归于一条鞭之时。
二更后诵诗,气弱,在室中散步。三点睡。
同治五年(1866)八月二十九日
楷取横势行取直势
曾氏书法转益多师。他自己认为不能专师一家终无所成,乃为自己制定如下原则:楷书今后以虞世南、刘石庵、李春湖、王文治为师,重在横向上,以求得自然而然的兴致,用稍为丰厚点的笔墨来弥补不足;行书学欧阳询、张旭、黄庭坚、郑燮,重在竖向上,尽量发挥睥睨一切的豪气,以稍为消瘦点的笔墨来矫正缺陷,他一口气列举了八位老师,仍未专师一家,只不过缩小范围而已,不过,我们可以于此看出曾氏书法的师承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