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说:你开始通过符号与更广大的世界和人建立链接,然后在想象的层面进行与自己可以的链接并扩展你的经验,也推动你进行一个转换性内化的可能,将别人的知识,经验,思想内化并提高你的经验组织等级,它是一个平台,一个链接的平台,也在这个平台上让我们看到丰富的经验是怎样的形成的,积累,积淀,掌握和训练这种能力,因为阅读是生成式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文字,对书籍的鉴赏能力,对电影的鉴赏能力,对视频的鉴赏能力,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学底蕴,思考,觉思,转化,修炼一种人格魅力和气质。
创办:
发动机团队的建立:识人,用人,设置,选拔,每一个成员的特质和专长的发挥与角色的担当,人员的确定及任务的分工,新陈代谢,补位,每一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作为核心团队的核心生产力推翻老路,不断创新,尝试,前行,于是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突破不同领域。从半月刊改成周刊做封面故事和封面故事背后的视野,思想,思维方式是重要的基础,涉及话题:有关经济大势与企业,历史,互联网,数字化生存,法治困境,居住改国,理财,健康,时尚,收藏,流行音乐,旅游地理等多种实用性内容,在专题的题材选择上,有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选择了逆操作的方式都充满了前瞻性。
2001年后团队改革和重建,因为靠原有的模式,解决不了一本周刊杂志的需求了,无论是容量还是含金量,一本刊物如果要发展,就一定要不断突破甚至是颠覆原有的格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深度报道促进原有团队的更新,在提升期遇到了问题,李鸿谷却在自己的拓展的格局的前提下,突破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原有能力的突破,必须建立在拓展自己的视野的基础上。
从载体上说:读书笔记——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形成再叙述,因为带着问题,阅读就变成思索的过程,我一直很鼓励读书笔记这种方法,在自己视界不够的时候,可借用他人的视窗,来达到交出自己答卷的目的。
“综合性的周刊”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各式各样不断能吸引读者注意力,对读者形成启发,进而影响他们生活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周刊的丰富性,是由这些各式各样的人才所保证的,使得他们围绕有兴趣的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这才能超越枯燥的工作苦役。
一本杂志要不断向前走,只需增长不许滑落并不容易,它有赖于团队中始终能有一种追赶的力量在层层推动,这种追赶的力量必须来自新的因素,只有新的因素才能成为新生产力,你所拥有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他们所能产生的价值,为此才能在不随波逐流中坚持我们的发展。
最后《三联周刊》的800期到了一个转折点,对一本杂志而言必须酝酿它新的变化,必将有一批新人来将他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保证它持久不断前进。
1、定位:办杂志首先要讨论定位,这个定位是一种气质,这气质必然是做杂志的人自己所拥有、所追求的,是用你的气质去吸引,聚拢读者的一个过程,寻找一个可以凝聚气质的坐标,这一代人的追求就是我的坐标,而他们也是三联的目标读者!
2、确立为“生活”:《新知》高端一点,《生活》低端一点《读书》居中;将在新闻与文化与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关系,找到一座有自己特色的桥梁;
95年,每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定有人在这个时代的新生活规则,推动新生活规则的建立,20世纪走向21世纪,三联摆了一个大视野,重新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反思中确立生活!
转折点:
引言:1996年,我站在《三联周刊》的转折点上,发现了即将影响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方式的两个重大转折点:一个是中国准备加入WTO,另一个是中国住房改革将突破性的推进,当我将这两大转折点分别以封面故事方式呈现给读者时,成为了三联周刊在当年的成功转型的一块基石。
1、挖掘“生活方式”
中国95年,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却潜流汹涌,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刚刚立足,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人的生活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并与世界融为一体;加入WTO必然使中国企业死去活来,脱胎换骨,只有在全球化的市场上才能造就世界级企业;面对即将来到的巨大冲击,中国产业只有大失才能大得,只有大赌才能大赢;
杂志的重点将放在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未来的生活方式上,此时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既超前又陌生,顿时为这篇报道感到惶然和茫然;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私家车和商品房的概念,更别谈什么生活品质?生活主张?生活方式?才刚刚解决温饱还不富裕的中国人何来“生活方式”啊?
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将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巨大的冲击; 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从那时的一块表就已经是一种身份标识物,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或特定的物品形成他们的身份与价值的认同;
2、发现“中国人梦想”
半年后因一篇《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一篇文章《住房还是梦》引起了国人关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私房”问题,(注:那时中国没有一家中介机构做住房交易的服务,没有分期付款,没有私有住宅,更没有把房子当成投资品,大家都在眼巴巴的指望着政府能够分给自己一套“福利公房”)
中国人的住房问题在于房子 政策如何破题,住房矛盾焦点已到了一个临界点,就在这样一个临界状态的转折点上《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上喊出了一个中国梦——让中国人去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私房”!并预见未来5年住房消费会成为中国的第三波消费浪潮,实行住宅商品化,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出笼,而国务院住房改革办公处长对三联说:“你们去年的那篇报道,对我们很有冲击,让我们换个角度想问题!”
3、发觉“自我和无我”
96年《三联生活周刊》活了下来,并站了起来,别无他途,更无绝技,靠的就是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
96年是复刊后最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大家处于长期超负荷,超能力状态,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化不可能为可能,大家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但在价值理念上却没有发生任何激烈冲突,在稿件质量判断标准上都很一致,《三联生活周刊》之所以能挺下来,靠的不是资本,而是梦想,信念和精神!本身名义为兼职者却将人生创作的高峰期,一股脑儿的献给了这本苦苦挣扎的杂志,让我学会了不求名利的“成仙之路”,从此一本高质量,原创高端综合类周刊承载着理想,以坚持不懈的成长回报读者,证明自己值得期待!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作为中国最受欢迎尊敬的周刊品牌之一,《三联生活周刊》将新闻与文化和生活融合为一体;
关于《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强调的“生活”二字,主编朱伟说:“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观,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里生长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在这样新的时代里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