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惑:孩子三岁以前的事情基本记不住,既然记不住早期教育有用吗?记不住还进行早期教育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人类大脑发育的特征决定了早期教育包括身心两方面
首先,这是因为人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卓越无比。
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物质。人类的感觉、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极其复杂精细的生理心理活动,就在这深不到半厘米、广不及1/4平方米的神经网络中进行着。
对大脑研究已经确信:4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成人的90%左右。
在一个人一生中头4年已发展起来的是整个学习能力的50%左右,也就是在这早期的岁月里,婴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他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
其次,还在于人的学习本能,也就是智本能,如果没有这种本能,人类还将生活在蛮荒年代,甚至不可能脱离动物而成其为人的,是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的。
正是基于此,全世界所有最重要的教育方案都是由那些兼顾孩子身体与精神两方面发展要素组成,事实上,越是幼小的生命,越是无法将两者分开。
那么年轻父母作为施教者,理所当然地以最大限度地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向成才之路。
然而在中国,大约只有不到15%的未来母亲和比这个比例低得多的未来父亲参加过某些形式的优生优育课程,况且已有的课程也通常不过是关于生育和保健方面的知识,早期教育几乎完全是空白,更没有涉及诸如大脑科学以及婴幼儿所需的最佳刺激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被忽视的潜意识教育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罹患的心理问题与疾病都与儿童早期的经历有关,尤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以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因此,我们说人生头三年的教育是潜意识教育,它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具有远期效应的教育,科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形成印刻期”。大家想一想,象印章一样印上去,象刀子一样刻上去,在大脑产生痕迹,它当然会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的。
我国古人流传一个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看来很有道理。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德尔指出:“我们的教育体制错过了大好良机,因为人们忽视孩子发育中最关键、最能接受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母爱——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人生的初始阶段,除了上述必须的早期教育以外,还必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那就是——母爱。
“爱”是早期教育中最基本的成份,温暖的情感是促进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有了爱,再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让孩子选择他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一切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早期教育的理念中,我们特别强调孩子的社会化进程。0-3岁的早期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我们发现,孩子的社会性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纽带,那就是亲子关系的纽带。
早期的研究发现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身体素质较差,平均智商低于常态儿童,更重要的是:人格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究其原因,还应归咎于幼儿时期缺少亲子关系这一特殊纽带的原因,而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又是独特的值得关注的决定性人物。
因此人生的头三年极为重要,这不仅是指智能开发,也同样指社会化进程,尽管婴儿作为生物体脱离了母体,但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婴关系仍然是孕母与胎儿的关系。在这母子连体,母子连心的头三年,母亲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母亲在旁呵护成长,那么孩子的发展将遇到极大的问题。
这种母子感通极为宝贵,它是维系孩子与这个大千世界的一条精神脐带!
从根本上说,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得以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根基。人所有的信仰都发源于对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否则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孤独的人类便失去了存在的根由。
这种通过印刻、依恋到心理支持、信任的过程,正是一个婴儿健康成长的过程,妈妈通过产褥的痛苦和哺乳的辛劳,自觉于自己所扶养的婴儿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通过妈妈施加于自己的爱而自觉于自己是妈妈的孩子,正是这种精神的联系,让孩子有了成为一个精神健全,性格协调的人的基础。
因此早期教育根本就不是认几个字、学几个数那么容易,也不是只有学会了、记住了就是接受教育了那么简单,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就是为一个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基础建设工作。
(22年度写作营第120篇1802字,累计193924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