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给出正确答案,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懂,而且觉得没什么艰难,诧异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出思路来。但是拿起空题,却完全想不起刚才的步骤。一团乱麻,抽不出头绪。
我理解这个思路,因为我的数学,并不优秀。
我从来没有轻而易举,就把最后那道大题做出来过。
所有儿子做题为过的难,我都为过。
为什么看答案觉得容易,而自己做却无从下手。是因为,别人解题的思路,都是逆推的。在中间,也许他走过无数条弯路,你没有走过,你也就想不起该避免哪条弯路。
举个例子来说,要求∠A=∠B的时候,他要先想结论,求∠A与∠B相等,我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也许这些条件有3个,也许有4个。你需要在演草纸上,把这些条件罗列下来,必须全部成立,此题才算满分。一一寻找,找到符合条件,则功成身退,进行下一个条件的寻找;如果不符合,则要想方设法,使这个条件必须成立;
整个思路,跟计算机编程有一点相似。一点一点,抽丝剥茧,直到全部条件都成立。
但是当他全部找出条件,写答案的时候,他是从头到尾写,避开了所有的弯路。所以看起来一气呵成,完美无缺的满分。但是实际解题的思路,是要磕磕绊绊,倒推来的。
而且,在全无头绪时,演草纸的作用,尤其重要。
把所有已知条件列上,解难题一定要重新在纸上画图。
因为这个图,可能会被画的,外人看起来乱七八糟,而里面却全是你的解题思路,全是你的心血。
容易的题,不必重画。浪费时间。
慢慢地找出可以推解出来的一个个方案。
然后看看能不能使之与最后的结论产生一点点联系.....
由全无头绪,到找到了解题的关键线头,这里面,有时花费的时候是很长的,半小时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你问我,时间都哪儿去啦?呵呵。
扔给你道数学题做做再问!
儿子问数学题,我不再有问必答。而是说,“把你的演草纸拿来,我看看你的思路。”
避免他一味求答案了事的懒风格。
一个不被苦苦思索的数学题,你就浪费了它的存在。
真不会的,以倒推法给他讲解一遍正确答案,讲完一定要让他再“倒推”一遍步骤过来,然后有时间写答案,没时间就只能过了。
等到了周末再拿出来当时的错题,或不会的空题重新再来一回,这次会了,才是真的会。
步骤依然是,先倒推,再正解。一定要让他在演草纸上写写划划。
儿子的数学一直不太好,照此方式下去,看他的成绩如何。
在我埋头苦干的时候,他有时问妈妈,“为什么一道题你用了那么久的时间。”
唉,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我想找出一个,使你听起来不那么困难的解题方案。让你从此爱上数学呀。
从初二到高三,还有6年的时间。
这6年,不可以让数学是一个痛苦。
它的快乐,要在解决它的每一个苦思冥想中。
尤其初中数学,并非难到不可自拔。
我不相信儿子的数学成绩上不去,他一定会爱上数学!
有一天,一定是儿子拿着笔,惬意地在演草纸上划来划去,寻找他在数学世界里的快活。
最后,告诉你一个小秘密。
按住键盘上的alt键+右边小键盘的41423,就可以打出角度符号∠。不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