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枫樵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有一位教授对“提问”的看法深深影响了我。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教授问大家有没有问题,有一位同学举手之后犹豫地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可能这个问题比较愚蠢……”,教授却语气坚定地回答道:“什么是愚蠢的问题?没有提出的问题才是!”(What is a stupid question? The one not asked!)。这句话一直刻在我脑海里:是的,提出问题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也许“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对于孩子来说,养成提问的习惯,远比回答某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就是“为什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平时的学习也许过多关注“是什么”和“怎么样”,很少有人去关心“为什么”。
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提出问题”本身成为了一种“问题”。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提问题的同学总是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的嘲笑。于是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沉默,不去做那提出“愚蠢问题”的人,以维护自己的尊严,毕竟举手提问是一件“高风险”而“低收益”的事情,与其做一个“另类”,不如“安分守己”。到了高年级,连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寥寥无几,更别说是提出问题了。
于是,课堂的活动往往仅限于解决已有的问题,甚至很多看似活跃的课堂讨论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向预设好的几条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难以跳出思维定势和固有的框架。有新颖观点的同学,因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而觉得自己“不正常”,因而压制了自身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哪些好处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一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课堂提问的“权力”似乎一直牢牢把持在老师的手里,提问只是老师检测学生的一种工具。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只能做一个被检测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
曾经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过:“我上课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希望老师不要点我的名”。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尤其是老师比较严格、课堂氛围紧张的情况下,回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很快会把学生吞没,更不用谈学习的动力了。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有犯错的空间,在学生提出质疑和表达心中的疑惑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反思自身的学习情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相信“万马齐喑”的沉闷课堂是大多数老师都不希望看到的。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思想的碰撞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获得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本身有关联时,更容易引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自然会密切关注相关的学习内容。如果此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举一反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也都能迎刃而解。
3. 提升课堂的思维高度
很多老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害怕或者努力避免“生成性问题”(即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用条条框框将学生的思维限制住,以保证课堂效率。但是,既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妨将“生成性问题”作为提升课堂思维高度的一个良好契机。比如,学习北宋的历史,我的班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如果转运使和地方官吏同流合污怎么办?”这个问题刚好是影响北宋经济负担和灭亡原因的绝好素材。
一节课能够抓住一两个生成性问题,“借题发挥”,联系相关知识点,不仅不会降低课堂效率,还会让课堂学习大放异彩。只有学习内容真正和学生本身产生联系,才能够理解直至运用知识。
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至今还挂在许多教室的墙壁上。什么是愚蠢的问题?希望以后学生怀疑自己的时候你能够坚定地告诉他:“没有提出的问题才是愚蠢的问题”。
枫樵,原南京市公立学校教师,现在加拿大公立学校实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