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原生家庭”这个词,你最先想到什么?
为此,我采访了几位朋友。看看他们的解释。
朋友小可说:“原生家庭应该是一个人教育最先启蒙的地方吧,比如我爸从小就喜欢唱歌,我也跟着他唱,现在成为音乐老师,与儿时的教育有很大关联。”
朋友陈陈说:“我性格特别内向,其他父母愿意与孩子聊天,每次我找他们说话,都不愿意和我交流,总觉得我是小孩子。所以我特别怕孤独,想要合群,又怕被拒绝。”
朋友Ano说:“我老公总说我脾气不好,其实我也知道,父母在我十五岁离婚,在那之前,他们总爱争吵。小时候害怕,我就躲在柜子里,长大后我就看着他们吵架。在我的世界里,吵架好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不妥。如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难纠正,希望老公可以多包容,我也努力克制。”
......
“原生家庭”这个词如今被大众热议,俨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因为我们都在窥探自己的原生家庭,对未来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害怕将原生家庭中的缺陷带入新的家庭中,也害怕因为缺失的部分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不过是原生家庭带来的部分影响,任何事物终究有两面性,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缺失的那些成长,希望你能给予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与我同龄,她与现在的男友交往三年。三年中,朋友说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结婚”。
在她的内心,婚姻是一份承诺,更是一种安全感。
这种诉求让对方倍感压力,婚姻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并非反复地催促和叮咛的结果。
但我理解这位朋友的出发点。
她并非要在适合的年龄结婚,而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朋友的家中还有一位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几乎同龄的他们,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
美食永远是弟弟的,玩具也永远是弟弟的,父母对于她的态度更多是义务,并非不爱,只是没有爱弟弟那么深。
亲情的缺失让她渴望家庭的温暖,这份温暖来自于配偶。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
家庭的传统观念让这样的女生比同龄人少了许多关爱。她们在成长中的性格塑造会出现两种方式:渴望爱,忽略爱。
这两种方式都会延伸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对于配偶和孩子,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原生家庭方式对待。
恶性循环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不可避免,也无法规避。
《少年说》中有一期节目,读三年级的小姑娘站在台上大声地说讨厌弟弟,“控诉”外婆偏心。
自从弟弟出生后,她再也不是家里的宝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要让着弟弟,弟弟比你小。”
小姑娘很委屈:为什么弟弟比我小,我就要让着他?我明明也是个孩子呀!
小姑娘的困惑让外婆很无奈,因为是弟弟,就需要谦让,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拥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该如何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平等地对待他们,或许是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得不到的关爱,你也得不到
写下这个小标题时,我有些细思极恐。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比比皆是。
他们具体表现为:父母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我的孩子。
这群人的概念中,家庭教育就是这么简单,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并没有不妥,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上,也无可厚非。
这种观念的延续必定是恶性的,一个孩子得不到的关爱会延伸至自己的后代。
比如朋友的女儿,今年两岁半,只要哭泣就会被责骂,甚至暴力相待。每当有人劝诫朋友不能打孩子时,朋友不以为然地说:“孩子不打能行吗?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不然得闯出多少祸!”
他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因为在他的价值观中,孩子就是打出来的,他不懂得其他的教育方式,他就是经历这种教育长大的。
但他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会在女儿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他的性格和脾气由此而来。
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女孩将来会面临什么?可想而知。
行为得不到及时地纠正,也无法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那么孩子不过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多少家庭成为了“悲剧”。
原生家庭影响前半生,自我成长决定后半生
原生家庭有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会为孩子创造温馨的成长环境。
比如我的父亲喜爱读书,自小耳濡目染,我才有了今日读书的习惯。
无论是何种原生家庭走出的孩子,我想,我们的一生不会被原生家庭完全捆绑和决定。
它可能影响我们的前半生,但人生的下半场如何走,我们掌握着主动权。
弗里曼曾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满足,就会只顾索求,没有能力为择偶付出。这看法虽然有点悲观,但是我们如果勇于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有新的动力重新去爱。
对抗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需要环境因素,更需要自身意识和勇气。
小时候,我生长在一个被爱包容的家庭里,长辈疼爱,哥哥姐姐照顾。我仿佛是一朵小花,经不起风霜雨雪,父亲甚至担心我无法独自生活。
但好在,我没有被溺爱的家庭环境影响太多,即便少年时期有过倔强和叛逆,但逐渐长大。步入大学,经历工作,不同的环境塑造着成年后的性格。
我从一个有些自私的人懂得分享;从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学会包容;从被人照顾开始照顾周围的人。
环境改变着原生家庭对我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这些影响对我的不易。
我需要改变,即便改变的过程远比想象困难和难以适应。但是我们终究要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便是弗里曼提及的“正视原生家庭的问题”,找到突破口,接下来就是勇气和行动。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变得更好,与曾经的自己说再见,迎接新生。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周围人的提醒和不断地反省,接触新事物,积累知识,塑造心智。
意识——正视——改变——延续。
这是我们摆脱原生家童负面情绪的过程,很不易,但也要努力适应。
原生家庭很重要,如果可以,不要让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延续在孩子身上,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伤害。
如果为时已晚,我们更需要改变现状,不要永远活在过去,接受现状,用力打破,是最好的蜕变过程。
最后,我们都会回归平静的生活,找到平衡生活的方式。
图片来自图怪兽
你好呀,我是羊达令,一个会唱会画会写的轻度女神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