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发怵,归根结底,原因有以下几个:
原因一:文言文的内容晦涩难懂。
因为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是内容太过晦涩难懂,在学生很难理解文言文相关内涵的情况下,让学生背诵相关的文言文,或者在学生厌恶文言文的情况下,而考试的试卷中出现大面积的文言文内容,学生能有尽善尽美的表现吗?我觉得难度特别大。
学英语,好歹有一些翻译软件可以将相关的句子比较完整地翻译过来,但是文言文却无法做到用相应的软件来“辅助”:文言文言简意赅,某一个字都有好多种解释,就拿“之”字来说,作为代词“之”字可以是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是物主代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作为助词,“之”字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它又可以分为五种不同意思的结构助词和两种不同意思的音节助词;除了代词和助词之外,“之”字还可以拥有动词的功能.......看到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的字眼时,很多学生都表示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原因二:学文言文的过程味同嚼蜡。
很多语文老师本身的文言文功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他们教文言文的时候,方法比较单一:他们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把一篇文言文的意思告诉学生,让学生抄下来,再把文言文及其译文全部背下来之后,这样就“搞定”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而学生在背诵文言文及译文的时候,由于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所以有些学生甚至会把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当成“两篇文章”来背诵。这样一来,学生本身对文言文没有多少“好感”,再加上背诵译文的“负担”,学生看到文言文就犯怵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原因三:一些学生认为学文言文“性价比”不高。
在一些学生看来,学好英语可以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好文言文貌似没有多么大的作用——除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抽查之外,好像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所以,这些学生认为学文言文的“性价比”不高。故此,这类学生在学文言文的时候“磨洋工”,以消极的态度来应对文言文的学习,这也是这种学生的语文成绩存在短板的一大原因。
可以试着用一用以下这些方法,就有可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文言文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学那种佶屈聱牙、篇幅巨长,哪怕学生耗费“洪荒之力”都很难理解的文言文内容,估计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学习中不犯困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学生初学学文言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挑选那些比较浅显、篇幅比较短、内
容比较有趣的文言文供学生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最浅显的文言文内容学起来,逐渐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会一直在“服务区”,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才不会被文言文的难度所“浇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才会逐渐变得好起来。
2.多媒体辅助,让文言文充满魅力。
很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都喜欢在网上找一些课件用来辅助教学,但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是被网上的那些课件“牵着鼻子走”。用多媒体辅助文言文教学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成为网上那些多媒体资源的“提线木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与自己要教的文言文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视频、图片、动画、课文朗读mp3等资源,这些资源都要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服务,让这些资源成为我们教学文言文的工具,让这些资源起到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主导”。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文言文中的人物会以画面、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往往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概内容,甚至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写作意图、相关意境
等信息,这些内容对一篇文言文内容的顺利
学习来说,能起到“清淤排障”的作用。
3.文言文教学旁征博引,人物介绍跌宕起伏。
在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准备方面下一番苦功夫。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孔子的生平事例,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很多文言文的初学者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倾听文言文主人公那些有趣、有料、有用的奇闻轶事会对文章的主旨会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做到旁征博引,能把文言文中人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不仅对文言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兴趣,他们对文言文本身也可能会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所以,哪怕篇幅再短的文言文,授课老师也要让文章主人公及相关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耳膜,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文言文主人公的个性特征,读懂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二)方法引路,让学生学文言文做到事半功倍。
(1)“读”占鳌头,以文言文之韵律美培养语感。
学一种语言,包括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就是读。让学生在学文言文的时候能够提起精神来,就应该在“读”这个字上做足功课,力求做到“读”占鳌头。一旦学生学生通过朗读懂得了文言文的韵律之美,那么必将为他们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搭建好“绿色通道”。
一篇文言文的课文教学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去学习其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言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寓言故事的文言文版本到底是如何写的,再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当中看过四大名著的某一部作品,教师可以趁机让学生去读一读“原汁原味”的文言文版本名著,这样一来,电视中的画面就可以对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起到“桥梁”一般的作用,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绊脚石”也会少一些,他们在学习文言文中的一些困惑也能迎刃而解。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尝到学习文言文的“甜头”。
【1】鼓励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
“你把两个小孩子在辩论中的语气读得特别到位,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错!”
·“这一句你读得很精彩,居然把孔子的尴尬心情都读出来了,谁也用这位同学的方式读读这句话?”
·“听到你朗读这则文言文的方式,让我想起了古时候那些饱读诗书的秀才,读得可真有味道!”
学生在文言文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色,比如朗读读得很有节奏,读得声情并茂,或者能带着表情读文言文,教师都要肯定其点滴进步,对他们“闪光点”的鼓励有可能变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润滑剂”。
【2】举办文言文读书交流会。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定期开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读书交流会。那么针对文言文的阅读,语文老师其实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定期开相应的读书交流会,比如让学生在文言文读书交流会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学生可以做一张有关文言文的手抄报,宣传文言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准备为其他同学朗诵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作品,让其他同学感受到文言文的音韵美;学生自然也可以把自己创作出来的文言文作品拿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而对于在文言文读书交流会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语文老师可以给予对方“秀才”、“举人”、“进士”之类的称号,尽量让学生在参加文言文读书交流会的时候兴味盎然。
【3】鼓励学生作文渗透文言文名句。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把文言文的名句用到具体的作文上,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渗透文言文名句,当批改到这类同学的作文时,语文老师可以适当为他们提分,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语文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带有文言文“金句”的文章拿到自己学校的校刊上发表,以便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运用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如果语文老师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那么也可以把学生运用文言文优美句子的作文润色一番,然后将其发送到教育系统各级各类网站上进行投稿,让学生在运用文言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而言之,当初学文言文的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发怵的时候,老师最好用合适又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也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学生点拨指导,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后,把自己积累文言文的“存货”运用到文言文读书交流会中,并鼓励学生以文言文的方式在习作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学生会逐渐爱上文言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