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导语
已阅读
很多人都听说过思维导图,但或许仅仅是听说过而已。一直以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工具,在职场、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整理信息和发散思维方面意义更为重要。本书从思维导图的诞生、规则和运用出发,引领大家进入思维导图的世界。
(一)作者介绍
本书的作者矢岛美由希是英国ThinkBuzan公司授权培训师,她在全日本各地巡回举办思维导图讲座,通过教练式培训和育儿咨询服务使无数普通民众从思维导图中受益。
(二)阅读建议
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日常生活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上到应对紧急情况,下至制定购物清单,不管是外出旅游还是辅导孩子,思维导图总有神奇功用。本书作为一本实操类书籍,适用于思维导图初学者,建议大家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2 今日导读
思维导图诞生后,被人称之为“终极思维工具”,全球有近半人口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接触过这种思维工具。那到底什么是思维导图,它又是怎样诞生的?作为“终极思维工具”,它又有哪些用途?读完今天№.3 思维导图的诞生
你发现了吗?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东西都有使用说明书,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神奇的大脑却并没有说明书。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在大学时发现这个问题后,决定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一)神奇的大脑
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有约1万亿个脑细胞,而负责思考的脑细胞(即神经元)就有1000亿个。当有一个给定的信息或被重新激活的记忆在脑细胞之间传递时,就建立起了一个生化电磁通道,这些通道就是“记忆轨迹”。每当你产生一个想法,带有这个想法的“记忆轨迹”就会形成,重复思考的次数愈多,“记忆轨迹”的阻力就会减少。就像鲁迅的那句名言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思考发生的次数越多,它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大概就是大家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光”吧。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左右半脑的区别和联系。右半脑主要负责节奏、空间感、想象、白日梦、色彩及维度等功能,左半脑主要负责词汇、逻辑、数字、顺序、线条感和分析等功能。左右半脑主要负责的功能虽然不同,但同样重要,并且我们是可以同时让两个半脑发挥功能的。
(二)思维导图诞生
对大脑的探索,对理解和记忆的探寻,促使东尼·博赞去开发思维导图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已经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期概念。后来,他通过研究信息处理的本质、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以及天才记笔记的习惯,慢慢证实和加强了原来的理论,于是就有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把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将我们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地想起来、画下来,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沟通和学习。
因为创作思维导图需要全脑协同思维,这与大脑思维过程相一致。因此,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的大脑更高效地工作。
(三)思维导图传向世界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了障碍儿童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在学习能力上发生的重要变化。节目引起巨大反响,促使东尼·博赞开始了思维导图的推广活动。
随着思维导图的普及,不少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学习和记忆之外,比如发散思维、管理日程等,思维导图的可塑性完全超出了东尼·博赞本人的预想。由此,思维导图已成为真正的“大脑说明书”,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成为一个全球现象。
思维导图,是一种把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将我们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地想起来、画下来,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沟通和学习。
因为创作思维导图需要全脑协同思维,这与大脑思维过程相一致。因此,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的大脑更高效地工作。
№.4 思维导图是终极沟通工具(上)
(一)整理大脑
当大脑信息过多,就会杂乱。以前大家常用列表清单来整理思路,而与列表相比,思维导图的首要优点是便于补充。我们常常在围绕一个主题思考时,出现“啊,我怎么把这个忘了”的状况,如果用列表,写好后再补充会让列表显得混乱。倘若你用的是思维导图,则完全不用担心,你可以随时将想到的内容添上,不受内容的限制。
其次,思维导图中“延伸分支”的动作会让人下意识地思考“下面会出现什么”,有助于想起遗忘的事项或想出新点子。
此外,思维导图有利于你随心所欲地绘制,把自己的思维原原本本地画下来。如果绘制过程中需要删除一些东西,用叉号或是双横线划掉即可,这样便于在今后追溯自己的思维过程。
思维导图画好后,你会发现,脑子里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纸上,所有内容都在“线条”的作用下自动分类。
(二)形象地表达杂乱日常
在随心绘制的思维导图上,可能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这恰好反映了人脑的状态。日常生活本就杂乱,充斥着太多的信息,而思维导图能将这种杂乱原本地呈现。尽管思维导图上的信息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我们可以用颜色和线条进行整理。
(三)了解他人
思维导图的整体以及细节的画法、描绘的内容透露着创作者的特征。从线条的画法可以看出其性格倾向:线条的粗细代表观点的强弱,长度代表决策能力和利落程度,而线的弧度往往反映了情绪的波动性。
用色也会反映人的性格。即便手边彩笔的颜色数量有限,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色彩来制作思维导图。有人会使用同种色系,而有人会使用反差较大的颜色;有人拿到什么用什么,有人一边选一边画;有人喜欢把纸张画得满满当当,有人则会留出空白和间隙——这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是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判断两人是否投缘。
(四)传达信息
思维导图被称为“终极沟通工具”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有利于传达模糊的情感和感受。
书中讲到,有个学员希望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来解决“不擅长主动与人沟通”的问题。她是个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女孩,也很容易遵从他人的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一次思维导图课程中,她的身边聚集了很多人,她看起来非常高兴,因为大家都被她漂亮的思维导图和蕴含在图中的心声所吸引。愉快的讨论中,她结识了很多朋友。
(五)分享
很多时候,感觉总是难以言表,我们会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会困惑于怎样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感受。
因为对周围信息的感知是极为主观的事情,而对周围信息感知的不敏感会让我们在沟通中造成障碍。比如,你自己觉得周五应该不忙,而你的客户却直呼“忙昏了头”。假如你只用自己的前提条件谈事情,你不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着急,对方不明白你何以这么悠闲,这中间肯定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对于相互尊重的沟通而言,了解并理解对方的感受是重要前提。思维导图的问答方式能防止我们将自身的主张强加于人。思维导图的重要规则是“1分支1词语”,也就是说一个分支上只能出现一个词语。比如提问“你在忙什么?”可能会得到“家务”“工作”等词语,或者引出“为什么”的线条。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对方意外的感受,对方也可能会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复杂心境。于是,一张图画完后,可能会发现“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5 思维导图是终极沟通工具(下)
(六)消除不安
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位男士在开始了解思维导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思维导图能消除母亲在育儿中的不安吗?”原来他的孩子刚六个月大,妻子对育儿现状非常不安。孩子出生后,他尽量让妻子按照她自己的方式抚养孩子,可是妻子却很不满:“他总是希望我做一个理想中的母亲。而我想继续维持二人世界的甜蜜,再同时体验育儿的乐趣,可他却把所有责任都丢给了我,完全不把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当回事儿。”
于是,作者建议他们一起画一张思维导图,了解彼此想做的事和希望对方做的事。丈夫认为:孩子出生后,妻子变得有些敏感,所以我尽量不去打扰妻子,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哺育孩子。而妻子认为:丈夫希望我变成一个好母亲,可是我没办法马上适应母亲的角色,我需要丈夫的帮忙,但他好像放弃了父亲应有的责任。通过思维导图,两人真正了解了彼此的想法,从而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夫妻关系。
(七)提高亲子对话能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而僵持的亲子关系常出现父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或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否定孩子意见的情况。
作者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画一画思维导图。在画图过程中,父母不需要把思维导图想象成“改善亲子沟通的途径”之类的高深技术,只需把思维导图当作一种了解孩子行为、思考和感受的工具即可。当然,父母也要选择孩子愿意积极参与且令人愉快的主题,比如“运动会”“文艺表演”等学校活动,让孩子自由绘制。
有位家长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画思维导图的经历,她说通过思维导图,她对孩子的生活和爱好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孩子在画文艺表演之类的活动时,线条上更多是关于吃的东西,她笑着说:“这很像我家吃货儿子的风格。”
很多家长提到将思维导图用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能用在学习上固然很好,但一定得是孩子愿意主动绘制思维导图,并乐在其中之后,再提醒他在学习上也能这样使用。
(八)填补隔阂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由于理解的差异,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习惯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对他人的语言有所误解。比如,听到有人说“最近感觉好疲惫”,你很有可能猜他疲惫的原因是工作太忙,而实际原因可能只是他刚刚从国外旅游回来,倒时差而已。
思维导图是如何填补这样的隔阂呢?绘制思维导图是将一个主题分解成多个主支,然后每个主支再分解为分支的过程。比如,朋友说“最近睡不好”,往下挖掘的过程便是“怎么会这样”“他之前说附近正在建公寓”“是噪音的影响吗?”如此展开想象,不断深入。
此外,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绘制者的思维模式。通过思维导图,我们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不同之处,仿佛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比如,当主题是“苹果”时,有人会分出“水果”“维生素”“减肥”等分支,有人却联想到“乔布斯”“筷子兄弟”“牛顿”等。思维导图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思维各有特点,并非千篇一律。
№.6 介绍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在这张思维导图中,作者的主题是“思维导图的魅力”。中心图像的主旨是“瞧,我也能画思维导图”。这张图共有4条主支:主支一“(思维导图)是什么”简要地说明了思维导图的特点;主支二“我心中的……”介绍了作者心目中的思维导图;主支三“所处环境”介绍了作者在应用思维导图时所处的环境;主支四“实践”则是作者今后打算怎样使用思维导图。
从这张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思维导图的一些要素。从中心图像向四周伸出的弯弯曲曲的线条就是“分支”,它用来分解主题,引导思维。直接与中心图像相连的粗线条名为“主支”,是对主题的第一次分解。从主支联想到的事项就作为主支下的分支不断分解下去。此外,在每条分支上用“词语”写下该分支的内容,并且确保每条分支上只用一个词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