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希望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篇宗教文章,因为据国内步道理论专家韩老师说,在他当年引进这个理念的时候,真的有人认为他要“布道”。好吧,步道,在国内还是个很新的概念,然而在国外,它已然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的旅游思路从被动介绍转变到主动体验的时候,步道这一理念,必将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体育与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示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自从有行走的人开始,就有步道。当然,现代意义上的步道更局限于那些用于休闲目的的,通常未被硬化的小路。西方的现代步道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其中最重要的节点是1968年的《美国步道系统法案》,美国著名的阿拉巴契亚(A.T.)、太平洋山脊(PCT)、大陆分水岭(CDT)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想象一下,阿拉巴契亚步道长约3500公里,每年竟有3000余人报名要走完全程(当然完成比例只有10%左右),正常走下来,要几个月的时间,为什么人们还如此趋之若鹜呢?因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步道,人们就像渴望登上珠峰一样渴望完成它。如果觉得美国太远,我们的邻居,韩国和日本,都有着发达的步道系统,要想去体验十分容易。各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其步道的设计、管理、维护和运营都有着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料,这些不仅能够在网上查到,也能在它们步道上行走的时候切实的体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走,多看,多想,也许你还不知好的步道如何去做,但你肯定知道好的步道是什么样子了。
美国步道资料链接:
https://www.fs.fed.us/recreation/programs/trail-management/trail-fundamentals/
2. 牢记初心,合理科学
我们国家设立登山健身步道的初衷,就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运动、休闲的场所,记住这点,步道的建设就学会了一半。既然是运动、休闲,就不能太陡,太窄,太脏,太危险,台阶过多、过密,也会影响运动的效果;同时,还需要配合各种标示、指示,让大家能够安全、文明的运动休闲,而不是用大部分时间在定位和找路;既然是场所,那就要提供各种配套设施,短途的需要厕所、服务站、路书,长途的需要露营地,在危机时刻,还需要避难所,需要报警,这几点就囊括了步道建设四大系统中的三个:步道路面系统、步道支持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还需要构建环境保护系统,包括根据环境的承载量控制人流,选址避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地,采用生态工法保护原有地貌,垃圾处理防止污染环境等。
在完成了步道的建设后,步道的维护和运营是更为艰巨的任务,这些工作在国内尚未有成熟而系统的梳理,同样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TMO维护记录表)。
登山步道3. 好的步道,自有故事
所谓好的步道,自有故事,指的是即使对于外行人来说,一条步道设计、修建的好与坏,是能够仅看和走就能看出背后的功力和心思。好的步道,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踩上去松软适度,走起来有缓有急。好的步道尽量利用现有自然形成的道路,在加固、完善排水后又复原到原先的样子,且都使用周围原生的材料与植被,因此修建步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的顺其自然:抬脚落脚之时,总是有那么一块石头正好就在那最为合适的位置,但看上去这些石头就像是自然地从山体上滑落至这里一样。好的步道还需自然和时间的做工,落叶、松针在路面上铺成厚厚的腐殖质,软硬最为合适,自然生长出的青草和微生态,是保持水土的最佳方法。好的步道开始时不会太陡、太急,会让徒步者逐渐适应,然后再加入难度,达到锻炼效果;每隔一段,都会有景观、景点,以调节徒步者的心理状态,以免过于枯燥。
林间步道自从我们国家从2009年修建了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起,截止到2016年9月,已建成了14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总里程达到了1181公里,也许大家会奇怪,为什么这里是健身步道,授牌权又属于体育总局,在开篇的时候却说步道是在旅游思路改变后,成为旅游的一部分呢?这其实是笔者自己的想法。现有的步道,很多建设在城市的郊区,其实其建设目的就是让城里的人在周末走出去,放松身心,强健体魄,顺便也带动一下地方经济,这属于旅游的范畴。其实想一想,或是对露营烧烤的期盼,或是对前往下一个景点的诉求,都是人在步道上行走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目标,在现阶段乃至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他们前往步道上体验的动力。
步道之道,在于理解人心,更在于道法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