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红楼《一》

作者: 咿布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18:41 被阅读26次

作者公众号:咿布

红楼梦之于我,与其说是值得百般诵读的良师,不若说是始于孩提时代的长情陪伴。

最早是小学三年级,翻看小叔带回的连环画。当时年少,只觉得人物好看,画面艳丽,名字都识不大全。也算是第一本文学启蒙读物了。后来直至小学六年级才读了完整文字版,厚厚的上下两册,已不记得花了多少日夜。合卷时,小小的人心里,无非为宝黛姻缘的不得善终叹息一声而已。哪里知道曹公天书蕴含的万般绮丽。

初一进入文学社,爱上了诗词,当时在新沟求学,手边无书又舍不得买。逼班上一个本地男生从家里带来学校,把红楼梦里诗词手抄了两大本,渐渐也记得一些。那时的乐趣是将第五回的判词与金陵十二钗一一契合和背诵葬花词。初二生日时得到了朋友赠送的硬壳版红楼梦,每页都有很多标注,那些一知半解的字词才豁然开朗。高中买了一些红学研究书看,当时对王国维的思维最为认同,二月河次之,刘心武和马瑞芳的很多观点个人觉得太过,理解不来。

大学太贪玩胡闹,再没沉静下来通读。值得开心的是,体育课上因为和身边的美女无意中谈起红楼,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大呼相见恨晚,至今情深意切,引为知己。

如今再细细重头读,已经时隔六年,很多情节觉得熟悉感概,很多细节才发现别有洞天。不同的年龄,读一样的红楼。我应该对自己的感受做一个记录,一来年龄愈长,好记忆不再;再者多年之后,翻看某年某月的读书笔记必定是件美好的事;最后,以此提醒自己时时刻刻不忘初心。

                                                               ONE

红楼梦第一回只是点题,却写尽了甄士隐的一生。老年得女又失女,家道中落,投靠非人。唯有这样的经历,又是神仙一流人品,才能一气呵成地解注《好了歌》。其中“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最是断肠。

也只有贾雨村这样的俗人,才能判出葫芦案这样的俗案。第四回因为这贾雨村俗不可耐。他在全书中起的作用恰似清水里和稀泥,讨人厌的紧。我在想,儿时乖觉可喜的英莲,成了后来畏头畏尾吓破胆的被拐卖丫头,若无薛蟠做梗,何苦冯渊成鬼,白应了一句“平生遭际实堪伤”。

第五回才是真真的群回之首罢。奠定了前半热闹闹,后来凄惨惨的格调。依照判词,元春归天后,贾府便大势已去。探春远嫁,湘云守寡,妙玉洁净一生终陷泥潭,迎春被中山狼折磨至死,惜春长伴青灯古佛,熙凤机关算尽反误性命…好一似食鸟尽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是若红颜真有定数,又哪来那么多无可奈何,缠绵悱恻?结局凄惶,过程哀伤。难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了。

                                                                     TWO

秦可卿作为唯一一个曹公笔下完结的正钗,反倒最是迷一样的人物。判词显示其上吊自尽,书中偏说病逝,脂砚斋删去“遗钗”等情节,印证前一说法的可能性。她出自穷家小户,却有着超越大户人家小姐的谋略谈吐。贾母赞她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极其稳妥。冯紫英荐来的大夫只消把一把脉便知“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死后,那长一辈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都哭的地动山摇。贾珍心怀鬼胎,更是哀哀欲绝,把一场孙媳妇的葬礼办的轰轰烈烈。

可见,可卿是个十分有心性、有性格、有谋略的人。所以临时托梦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熙凤,把贾府的兴衰变迁分析得头头是道,补救措施句句在理。表面看她是情海情天,是宝玉的性启蒙导师,与公公私通,乃淫乱第一人。实际上,她那颗要强的心,未必不在等待时机。可惜公公淫秽、丈夫懦弱、婆婆软弱的大环境,加上出身不高,扼杀了她成为宁府王熙凤的可能,更赔上了性命。

                                                                     THREE

红楼梦前二十回的又一高潮是元妃省亲。如果曹雪芹在后四十回有些费笔墨交代巧姐的话,元春便算十二正钗里不太受重视的一位了。除去第十八回张灯结彩省亲,余者正面描写不多。即便是第十八回,碍于身份场合,也没能很好突出她的性格特点。

一朝伴君侧,她成了整个家族兴衰的灵魂人物。好不容易回家,一手挽着贾母,一手挽着王夫人,也只能无言泪流。她把宝玉携手揽于怀内,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每每读到这一段很是动容。

时光的远走,是离家的延长,天伦之乐于她已然成奢望。元春归去时,贾母等已哭得哽咽难言,非离家数载,不解个中滋味。

第十九回宝玉闹觉黛玉,一会奇香暖香,一会胳肢窝,一会讲耗子精的故事,一派天真烂漫,两小无猜。后面再难邂逅黛玉这样活泼娇嗔,一颦一笑跃然纸上的景象。我不愿见刨析黛玉性格的文章,更不愿人拿她与宝钗相较。诚如蒋勋老师所言:宝钗的美在于守规矩,黛玉的美在于不守规矩。宝钗像一部字典,黛玉像一首诗。我们有时候会比较喜欢诗而不喜欢字典,但其实两者很难比较,字典有时候也蛮重要的。

~以上为读前二十回无稽之感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公众号:咿布)

扫一扫关注

相关文章

  • 闲读红楼《一》

    作者公众号:咿布 最早是小学三年级,翻看小叔带回的连环画。当时年少,只觉得人物好看,画面艳丽,名字都识不大全。也算...

  • 闲读品红楼

    文/月明红红 在生活中每当遇到困惑的时候,我就会想去读一些书,希望从书中去能够寻找一些安慰一些鼓励。有时感觉社会就...

  • 闲读《误读红楼》

    回老家一趟,带了几本书来,聊以打发时光。想不到多用不着,一来晚上床头灯灰暗,早早就累乏入了睡,也因为有一本就足以,...

  • 闲读红楼(3)

    贾瑞怎么看上王熙凤的,他难道不知“凤辣子”的声名吗,随便一个心眼子你贾瑞也招架不住。 世间事往往不能问为什...

  • 闲读红楼(2)

    欣 赏、学习红楼语言是闲读红楼的原因之一。说实话,作诗写文就是罗织文字。一个个方块字像建筑工地的块块砖瓦石片,...

  • 闲读红楼(1)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

  • 闲读红楼(6)

    赤日炎炎,炙烤大地。难得一日清闲,泡杯“黄金芽”,斜躺乌金椅,散散淡淡慢读红楼。 想曹公“增删五次,批阅十...

  • 闲读红楼(7)

    焦大是贾府里的一个老奴,对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可信息量很大。 把这个老奴起名为“焦大”就有些意思。我们知道...

  • 闲读红楼(5)

    黛玉进贾府,据各种推测应该是6、7岁的样子。看到小姑娘“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

  • 闲读红楼(4)

    甄士隐在姑苏本地虽不十分富贵,也算望族了。然他“秉性恬淡”,不热功名。“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以为这样的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读红楼《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h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