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说起中国文化,不得不提到儒学;
儒学,是在上古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孔子的集大成而形成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孔子“述而不做”,儒学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的时代,孔子只是传承了中国的上古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之所以我们现在对儒学、对中国文化有疏离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已经出现断层,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文革、教育制度等多重因素对传统的否认与冲击有关。
但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中国古文明得以不中断地传承,其他像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巴比伦文化都湮没了;只有中国文化生生不息,虽屡遭劫难,但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原因就是:
先秦典籍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源头,源头活、根脉通是古文明不断线的原因。秦代出现一次文化自毁,汉代出现一场文化自救,把儒家文化推到了新的高度;保留了“种子”,也就保留了“生机”。
“朝代有断续,儒学一脉传”
河有源,树有根,一代代的儒学传承,才形成了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血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居功至伟;“前承三千年历史血脉,后开两千年文化峥嵘”。。”。
儒家“天下为公”的大一统思想、“修齐治平”的德育程序、仁恕之道的处世哲学、礼义廉耻的道德框架,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中心就是“仁”,仁是做人的根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仁者爱人。仁的核心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家庭人伦上的体现,就是孝悌。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孝又是仁的本源;
孝这个字属于会意字,上“老”,下“子”,代表子女与老人是一体不可分的。父亲上面还有父亲,儿子下面还有儿子,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以上十一个字,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
但,皆从“孝”出;
从这个孝字衍生出了其他的十一个字。
孝是儿女对父母;
悌是什么?是对长辈,把这个孝用在除父母外的长辈上,哥哥、姐姐,就叫做悌,同样是敬,换了一个悌字。
对于所有社会大众,宇宙一切人事物,就用一个忠,也是孝变现出來的,对于宇宙万物的孝就叫做忠,忠是什麼?——你的心不偏不邪,这是忠。
对一切众生讲信用,孝悌忠信,人之言谓之信,都从那个孝字衍出来的,再衍出礼仪廉耻,再衍出仁愛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各平,中国文化皆从孝出。
孝,是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
孝,不同的应用,不同的表达而已!
世人都想找成功心法、积德之方,却不知道就在孝上;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用孝治国,臣民用孝立身持家、建功立业!
孝心孝行,大根大本,本立而道生;
“道生、德蓄、物形、势成”。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根本;
“教”就是“孝”与“文”,首先是孝道的教育,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有余力、则学文”,我们现在的教育都颠倒了,父母不懂孝道的智慧,把孩子捧在天上,自然难管。其实,“孩子不用管,全靠德性感”。
“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修德的通道。孝道就是财富之道、就是健康之道;孝道就是教子之道、就是福慧之道!
孝,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家是小国,是修身的第一场所;
没有家庭孝道,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德治心身和德治社会。
孝心与孝行,是德行的真实考量;
一个人没有孝心孝行,就不足以讨论修身和修心。
现在,官场、民间的信仰缺失,即与儒学精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道德教养的断裂有关。传承孝道智慧,可以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民族血脉。
学习儒学经典,绝不是背诵教条,实为“思想启蒙”。
践行孝道,绝不是简单的愚忠愚孝,实为接通“福慧根脉”。
当前,新的时空点已经到来;
物质繁荣的背后,必然是巨大的精神需求。
世界大同的历史使命,只有中国文化能够承载担当;
未来的时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是中国人引领世界的时代;
中国梦、文化梦;
人心所向,即为天道!
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既是一次新的“解放思想”,
又是一次“文化回归”,
终极目标是“人格重塑”“信仰再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