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喜欢”的标准吧,又或是没有标准:反正就是喜欢,这属于个人价值的判断,不应该用来衡量和比较。无可非议,要是有喜欢的人陪,有喜欢的事情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温暖是需要刻意寻找的,生活中冷漠普遍会多一些,因为关注自己总是多于关注别人。如果你愿意为一个人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那么说明你是真的喜欢他(她)。上一篇文章《真空里有什么?》我提到过:不要关注涟漪,直接关注大海。生活中许多微不足道的事情不需要去关心,并且事实证明也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他们都是涟漪。应该保留时间和精力,直接去关注大海。时间对我们来说实在太宝贵了。
对于“喜欢”的东西,我们认为它很美好,却又容易失去理智以至于有些所作所为很荒唐。我们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心中喜欢的人和事呢?
其实还是个人价值的判断,别人无权干涉。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对“喜欢”的理解,仅供参考。
我喜欢一个辩手,他叫陈铭。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算陌生吧。头衔太多了我不一一列举,就举一个title: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全程最佳辩手,被余秋雨先生誉为"可能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 。与其说是辩手,他对自己更本质的定位是“表达者”。借助话筒面向观众,去传播最有价值的观点,影响更多的人。
我一度被陈铭那丰富的知识量惊叹,被那理性的逻辑内核,感性的表达方式折服。他在获得了诸多赞誉之后,因为金句频出,上了很多次热搜......我喜欢的那个人,他究竟如何看待“被喜欢”这件事情的呢?
喜欢得弱一点,但是请久一点
他参加过凤凰网的一个访谈节目《格局》,当主持人吕思墨问道:"有没有哪一个刹那在考虑,自己如果有一天“不红了”怎么办?"
我把他的原话摘抄下来:
陈铭:本质上来讲,我不会担心哪天大家喜欢我或者不喜欢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在喜欢我,他们喜欢的是我表达背后的东西。所以我真正担心的是,有一天会不会青年人不太喜欢这一套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这我也不担忧,因为我相信就还是那句话,相信科学理性和实证的力量......因为我们自己研究传播学知道传播规律,峰顶之后就是谷底,一浪背后必是一浪,所以我很害怕这种光芒会误导大家,然后大家会误以为那是他们在喜欢我,或者喜欢我这个人。其实还是希望时刻保持理性和清醒,理性和清醒是没有那么狂热地追逐的,但是理性和清醒会有很坚定的步伐。我希望这一代年轻人是坚定步伐在往前走,所以我对大家的建议就是:我希望你们如果真的喜欢我的话,你们可以弱一点,但是久一点。
在如何面对心中的喜欢,陈铭老师给了我一个参考。那就是:时刻保持着理智和清醒。你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坚持去做就是了。
流量为王的时代更需要考验我们的冷静。掌握着流量的明星自然会博得更多人的关注,但同时也应该做出更好的榜样。
相信心中的那份信念,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你所喜欢的人带给你的影响,最终会把自己带到鲜花盛开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