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提到原生家庭对两性关系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健身房认识的一位朋友。
我注意到她,是因为有一次我们正忙着学动作要领,她的儿子(五六岁的样子)突然跑过来问她:“妈妈妈妈,刚刚那个阿姨问我爸爸在哪儿?”
朋友带着不耐烦:“你爸爸已经死了。”
我当时很惊讶,怎么会有妈妈这样回答儿子的问话。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小孩的爸爸真的死了,就是这个朋友受过很重的情伤。
不过她的情绪转瞬回到课堂上,继续满面微笑。
因为这不普通的表现,我开始注意并观察她。或许是我终将与她的故事相遇,即便我换了健身房,还是和热衷健身的她成了朋友。
课间休息的时候,女孩儿们彼此之间熟悉了,便会探讨应该选择怎样的异性为伴,她的一句话把我惊呆了。
女孩A:有的女孩总说那个男的对她好,具体怎么好也说不上来,就是腻腻歪歪给点浪漫,没有事业没有物质,这种好算什么好!
朋友:我从来没有被男人爱过,只要有一个男的能对我好,甜言蜜语把我哄着,每天嘘寒问暖,我养他都可以。
我们都很惊讶,要知道她身材性感火辣,虽然育有一个小孩,但是和那些二十多的未婚女孩没有太大差别。据说她有相当不错的工作,家庭条件也很好,有车有房。这么优秀的一个女人,竟然说自己从来没有被男人爱过!
这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
她是个快言快语之人,很快,我了解了她的故事。
朋友: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被男人爱过,我只有过我前夫一个男人,但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而且他并不爱我。
我:可是,既然不爱,他为什么要和你结婚?你又为什么要嫁给他?
朋友: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对我还不错。因为我的生命中从没有被别人热络的对待过,所以他都没费力追我,我就已经决定死心塌地的跟他了。结婚的时候,他们家不出房不出车,没关系,我出,到最后他连彩礼钱也没有表示过。我妈不准我嫁,我偏要,因为我知道,除开这个机会,我就没有嫁人的机会了……
她和丈夫结婚后不久,两个人就没有了爱恋的激情。丈夫总是爱答不理,几个月可以不碰她。后来她发现丈夫有了外遇,但她不愿意离婚,只是假装不知道,觉得只要丈夫对她好就行了,外面的事她可以不管。可是丈夫从冷暴力到又凶又恶,在外面却对别的女人体贴入微,她为这个事着实难过了很久。她以为有了孩子两个人的关系会好些,然而只是加强了丈夫对她和孩子的厌恶。在孩子还不到一岁的时候,他们离婚了。
离婚后,前夫及家人都不认他们的儿子,所以儿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前夫对她极端漠视,但对现任则全心全意,又出钱又出房,事事言听计从。离婚几年,前夫生活圆满,还有了一个儿子,自己则形单影只。
几乎所有的开始都是带着希望的,但不是所有的结合都会有好的结果,婚姻已经成了越来越脆弱的摆设。怨偶们无一不是在结果面前反思,同时发现当初带着的希望,也是千疮百孔的。
我看着眼前有着倾诉欲的朋友,想到了很多。
确实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独处,但他们的独处只是一种表面的安然,内心的黑洞始终存在,并且一旦失衡,就会吞噬掉他们。即便没有失衡,他们的内心也渴望被了解,被认可,所以他们会反常的热情,会像泄洪的水一样热衷于倾诉。
而我,恰恰是一个愿意聆听的人。
我:是因为缺爱吗?只要别人一对你示好,你就很容易信任,然后掏心掏肺。
朋友:不,我恰恰对旁人总是有很强的防备心,很难信任人。不过一旦真的接受了,就像你说的,会掏心掏肺。
我: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这种性格表现,和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朋友:是的,我知道,而且当初急于结婚,也是想着可以以此离开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至于对婚姻的风险,估计太低,觉得最多不过离婚。那个时候怎么会想到离婚和分手的差别这么大,想再找一个也很难,还拖着一个孩子!
她的家庭环境优渥,但是从小父母都在忙着挣钱,或忙着自己的享乐,对她不闻不问,母亲脾气很大,常常乱骂她。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内向的人,别说对异性生出好感了,她连一个女孩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闺蜜都没有。
她自小看起来冷傲,同学之间也很少走动,所有人都道是她不好相处,便极少主动和她相处,以至于没人知道,她其实非常渴望交朋友,渴望与人分享生活。到了适婚年龄,也没有男人主动追求她,直到遇到她前夫。
朋友一说到年轻时候对前夫的深爱,仍旧很多愤懑,难道深爱也是错?
其实,深爱要看如何深法,还要看对象是谁。
带着极度缺爱的身心去爱人,稍不留意就会用深情吞噬掉对方,以填补自身的黑洞,试问,这样的爱能够长久吗?且爱得没有底线,暴露了所有的软肋,任对方欺凌,这样的关系会加强自身的自卑,也会助长对方的不懂珍惜。
非常缺爱的人,遇到一样缺爱的人,并且双方都秉承着信任和真诚,也并不是没有好的结果。不过,在这人世间,袒露一颗真心,并且需要另一个来填补心上的黑洞,这始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没有人会甘之如饴的冒这个险,两性关系的相处中必然有很多博弈和拉锯战,最终影响到感情发展。所以,不妨先解决好原生家庭的问题,接受和疗愈,才是可行之道。
现在,朋友的妈妈会帮她照顾孩子,但是仍旧牢骚很多,依旧用很多难听的话骂她。其难听程度,几乎到达我想象的边界。那些咒骂话语中即便本身没有恶意,但也是满满的反感和否定。
“你这辈子就是命贱,怎么会有男人看上你!”
“你就是去**,也没有男人会看上你!”
……
面对这种至亲的语言暴力,又怎么能对世界和他人满怀热情呢?所以在离婚后几年,她也相亲了很多次,却没有爱情来了的信号。
我想起了老师的那个儿子。我前前后后见过小男孩好几次,是个很开朗活泼的孩子。
她说起儿子,颇为自豪。“我儿子比我以前开朗得多!他的人生应该比我好!”
我:还是要多陪伴他,要尽可能弥补他缺失的那一半父爱。
朋友:我妈不想帮我带孩子,我自己又忙,所以还是想找个寄宿学校。
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只是觉得,我们这一代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伤害,不要再让下一代承袭。如果原生家庭的影响是链条制的话,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链条,营造尽可能健康的原生家庭,给下一代健康的家庭教育。
由于大众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原生家庭之初,思考我们的成长。大家纷纷同情自己的童年,将责备的目光放到了父母身上。
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各种原因,她小时候并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长大后,她比别的孩子看起来更加孤僻冷漠,没有什么交心朋友,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恋爱可谈。为此,她的父母都很内疚,认为是小时候没有多陪她,只专注于工作造成的。
但是她却告诉父母:“你们没有错,当时的条件下,你们把我寄养在祖母家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要责怪父母呢?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他们对我和对他们的人生都尽力了。”这个朋友告诉我,引起我很多思考。
确实,我们追溯原生家庭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急于把锅甩给父母。我们去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和我们的原生家庭和解,和父母和解,和我们的过去和解,而并不是去论谁对谁错。
或许很多父母到现在都无法理解我们,也无法接受他们不足这一事实。没关系,我们不能改变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让我们放开我们的下一代,接纳我们的上一代,温和的对待自己,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原一一原创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作,只为取悦自己,顺便愉悦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