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阿甘正传》,对于珍妮和中尉丹思考的更多一些,也发现,其实现实中大部分都是他们俩个的角色。
人这一辈子所追求的,最终多数为与自己的过去和解。这个过去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某句话,也可能是某个行为,而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执念。
阿甘的过去是智商。
当阿甘得知自己有个孩子时,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眼含热泪的问:“他,他聪明吗?比如他能不能……”
能不能后面电影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内容,但能不能后面的内容屏幕前的你我都明白。那些是阿甘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是那些阿甘曾经因此而受到嘲笑的事情,是那些我们正常人习以为常的、做起来简单至极的事情。
在珍妮去世后,阿甘在她墓前诉说小阿甘的生活,说道“他太聪明了”仍旧感慨万分,喜极而泣。
可能,如果可以选择,阿甘会宁愿用一个普通人的智商换取大家所谓的“成就”。
珍妮的过去是家庭,是那个虐待他的父亲。
在珍妮经历过大学、酒吧卖唱、游行等等诸多经历之后,当她面对着那个已经破烂不堪、经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房子时,仍旧愤怒满满。曾经疯狂的经历并没有让她获得救赎,她不能与自己和解,她不能原谅父亲。她满脸怒气的嚷道:“你怎么能这么做?”
然后,她朝房子扔鞋子、扔石头。可是面临硕大的房子,石头太小,只能破碎窗户;面临时代和命运,她的力量太小,只能最终无助的哭泣。
电影中,珍妮多次诉说:“祈祷上帝把我变成一只鸟,让我能飞的远远的。”
可是,珍妮却不知道,心若困住,往哪都逃不出禁锢。内心的干涸是物质和漂泊永远都填不满的。
中尉丹的过去是荣誉。
在战场上阿甘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了中尉丹,但他丝毫不感激,反而怨恨阿甘,乃至自暴自弃。
刚入军营,中尉丹曾对阿甘说:“我们排有两条守则,一保护好你的脚,二别做任何傻事,比如让你自己被打死。”可是,最终这两点中尉丹自己都没有遵守,真是讽刺。
所以,就像电影开头的羽毛,像阿甘的那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飘到哪,会吃到什么,遇见谁,发生什么。
索而不得,不如放下。与自己讲和不丢人。
与自己和解
阿甘是幸运的,他的这个过程几乎没有,一个是因为他的智商有限,没办法让他有过多的思考,另为一个原因是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在年幼时就给他做了极好的心理建设:你与别人一样,但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因为母亲的这种教育理念,才让与同龄人一起上学的阿甘少受一些自卑的困扰。甚至在初次见的珍妮的时候,面对珍妮不友善的问题,他也能够淡然和不卑不亢。而这点,恐怕是一些正常的小孩都没办法做到的。
珍妮问:你是不是有点傻?
阿甘答:妈妈说,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珍妮的和解,就是不再寻找自由,不再放纵自己,不再依靠性、美色和男人来生活,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且留下了她和阿甘的孩子。
对于这样一个受父亲虐待且具有极强自尊心得女子来说,敢于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她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
中尉丹的和解是开始乐观向上的生活,回归到了从前的中尉的精神面貌和衣着。他开始不再介怀自己的双腿、不再放纵自己,他找到了稳定的亚裔未婚妻,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没有了荣誉,他依旧活出了人样。
最后在阿甘跑步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话:“你得丢开以往的事,才能不断继续前进。我想那就是我这次跑步的意义了。”
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这种关于过去的执念,但你只有和过去和解,原谅过去的一切人和物,包括你自己,才能更好地前行。
向过去告别的最好方式不是忘记,而是和解。
唯有和解,才能放下;唯有放下,才能勇敢向前。
网友评论
确实怎样都是你的选择。你如果不满可以不看这篇,是你的选择;看了不满你也可以评论,也是你的选择。
只是你这“骗稿费”的说法实在抬举我了。
一来打赏是大家自愿的;二来2人打赏只有4元而已,这个数字恐怕完全对不起我写文章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我相信确实他们获得益处了,愿意鼓励我继续创作,你这骗钱的说法想必也侮辱了大家的智商。
我写文章的初衷是分享,如果你非要这样恶意曲解他人的善意,那我只能说这是你的选择。
进入你的主页看了一下,您是2月10日(大年初三)加入简书,然后其他评论也都并非善意,我的这两条评论都发生在凌晨2点多,我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
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新年快乐,祝你幸福。
说声放下就能放下的话,那么多人也不会一直背着包袱了。
无评判观察非常赞,可以降低偏见,只是实践起来不容易;写作也同样是一个非常棒的方式。
你的建议都很好。
我加一个,就是be mindful,最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无评判的观察,并探索。
读书很好,读书开眼界
沟通和了解,包括了对他人的和对自己的。多多写作,与自己笔谈是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方式,也有疗愈作用
你说的很对,不是说声放下就能放下的。至于怎么和解,其实我也是正在探索路上的人,不敢贸然为师。说四个我的收获,相互交流。
一是多读书,读好书。不一定每一本都有用,但总会在达到一定量级后,在某个瞬间产生醍醐灌顶的作用。
二是去沟通和理解,去探究包袱背后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每件事产生的背景。生活中那些怨恨父母的人在成为父母后都会怨恨降低,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实在不能理解,也要接受最终事实,不要像珍妮那样问“你怎么能....”或者幻想“如果....”,真的无济于事。很多时候,包袱源于内心的抗拒和不接受。
三是相信时间的治愈效应。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我觉得一和二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四是少抱怨,多做事;但这里的事是指的工作和学习,而不是像珍妮和丹那样堕落的事。
其实,最终能否和解主要看自己,毕竟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如有不妥欢迎反驳,多多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