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印象里,都是有困难找爸妈。
妈,我的衣服扣不上了;
爸,这东西很重你帮我搬一下;
妈,这道菜还要加些佐料啥……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是遇见了小问题,如同条件发射一般开口就是爸妈,当然爸妈也未给我们留下过遗憾,拜托他们的事总是做得稳稳妥妥。
这是我们那代人的记忆,那时困难交给爸妈,自己就付出了轻而易举的那一小部分却收获了整个结果。
1
我小时候的楼下有一个比我小将近两岁的小伙伴,他在我们游戏之中的地位就最低。
我们平常出去疯玩,会去踩水坑踢沙堆,玩一天下来身上脚上全是烂泥污渍,小朋友们觉悟还比较高,自己解决自己弄出来的脏东西,回家去自己洗鞋,第二天大家再来嘲笑是哪个小朋友没有洗干净。
我和楼下那个小伙伴差不多同时到家,跟爸妈说明原因后自个儿钻进了厕所开始准备洗鞋。准备下手之时,楼下也就传来了那小伙伴和他妈妈的谈话声音:“你一天又钻到哪儿去耍,真的是弄得个兮脏回来,自己又不知道洗,就留在那儿给我洗,真的是,你以后再这样的话我就不准你出去玩了!”
“好了妈,真的是,你就帮我洗了嘛,你洗得比我干净,穿着也舒服。”
“你还知道说这种话?真的是!”
可能是他妈妈去帮他刷鞋了,两个人得对话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了我面前流水的声音。
2
第二天小朋友们如约见面,规则昨儿已经说得很明显了:谁的鞋最脏,谁就扮演坏人里面地位最低的那个,相反,谁的鞋最干净,谁就是好人的队长。
大家就自己昨晚的洗鞋经历议论了起来。谁的鞋上有一道杠、谁的鞋面上还是灰的,甚至还把鞋底也算在内,在一声“哇偶”之后,众人眼光被我楼下得那个小伙伴吸引,他的鞋确实干净,如同市面上刚买的一般。
其中不乏有人提出了质疑:诶,你这个鞋,这么的干净,怕不是你自己洗的吧,可别拜托你爸妈帮你洗哦,那样的话你直接是等级最低的坏蛋。
我原以为他会道出真相,结果他却开始了表演:“你说些什么话,我当然是自己洗的。”
说着他一把搭着我的肩,又开始讲述“昨天”的故事,“我们两家挨得进,我们俩昨天一起洗的,你们问问他是不是?”
他朝我转过了头,连个眼神暗示也没有,我也没必要拆穿它,因为我不想当好人队长,但是又怕得罪他,也舍不得说谎,所以低下头应了声,肯定了他的话。
果不其然,他直接被选为好人队长,我也在他的推荐下做了个好人。
3
后来,我就离开了以前住的地方,去了县城读小学,过了一两年回来,听我父母讲,他差不多被“浇灌”成了一个王子,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事没事儿喊父母的生活,以至于到后来没考上个高中读了个职高,回家来种地。
并不是说被父母太多关照会变得一事无成,而是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绝对是一事无成。
高中老师讲过舒适圈的这个定理,它也代表了一部分我们做事的能力,你能从处理好的事情越多,相对应的圈子越大,但是圈子这个东西并不是生来就很大的,而是不断地去尝试圈外的东西,才会将圈子逐渐变大。
放在父母对我们的这件事上边来说,再合适不过。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是这么一个舒适圈,有些事我们能请求父母帮助我们做的那一部分就是隐形舒适圈,人只有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舒适圈,才会实现成长。
4
前段时候换寝室,看着一件一件的个人物品被收进了包装箱,心中没有什么滋味可讲,倒是有一种终于要远离室友那种舒畅。
可是当我收拾大衣,在尝试扣扣子失败多次时,倒是有点儿小悸动。
当别人帮你扣扣子,你原以为已经十分的牢固,但是一走一两步,又敞开了,就是没扣一样,要尝试多次才有可能扣好。
反而在我们穿衣服的时候扣扣子却不那么困难,大致在身上的哪个位置都很清楚,自己也能懂得自己身上的一些门套,轻而易举就完成。
所以,隐形舒适圈,并不一定都是舒适圈,该自己来的,还是应该自己亲自动手。
人不免要有求于别人,也就有甚者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别人的帮助下长大成人,通过别人的关系读书生活,再通过关系来找到工作和组建家庭,一切都在舒适圈内进行,当自己面临困难时,有求也应不了,自己无从解决,只能选择被击垮。
其实,我们能避免这种形态,面临一个文档问题时,何不上网找找看有没有人分享了应对方案;面临一个图片处理问题时,何不去看看平时自己关注的那些公众号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少去那求人的一部分,自己动动手动动脑,就能把问题解决得十分漂亮,还能学到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一举多得。
-END-
作者:Bianzhao,在读大学生一名,写作小白,希望在写作上长期坚持下去。
本文首发公众号:微语东来,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