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雨。我的思绪却已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深秋的夜晚。
上世纪70年代,社会生产水平地下,粮食产量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生产队每年要种大量的地瓜、胡萝卜,以补粮食产量低的短板。不能吃好,那就先力争能够吃得饱。
每年秋天,地瓜收获后,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除了留一部分蒸煮着吃外,其余的地瓜就地用切地瓜刀切成片,就势一片片晾晒在出完地瓜的地里。等到晒干后再捡回家,或煮粥,或粉碎成面粉蒸窝头、烙饼,都是不错的填饱肚子的原料。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全家出动,去地里捡地瓜干。因为瓜干干得已经差不多,更紧迫的是天气预报说最近有雨,所以必须赶在下雨前把瓜干收回家。
那一天,我们从午饭后就来到地里,看着天越来越阴,我们不敢停下休息,就那么一直不停地忙活着。天逐渐黑了,风刺骨的冷,但我们加快了速度,我感觉到上牙下牙不停地磕碰,浑身哆哆嗦嗦。真想快点回家,吃点热乎的饭暖暖身子。但瓜干没有捡完,天愈来愈黑,只看到地上模模糊糊的白色,冰凉的手机械地重复着捡拾的动作。
不知道又过了多长时间,终于完成了任务。我们把盛满瓜干的麻袋,捆到小推车,父亲推着,姐姐拉着,母亲领着我们哥仨跟在后面,往家赶。地瓜地位于村子东南角的台田附近,虽然离村子不远,但我那一天感觉路途非常“遥远”。彼时,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又冷又饿,腿如灌铅。走了好一会,隐隐约约看到村子里不知谁家映在窗户上橘黄色的煤油灯光,心里顿时有了温馨的感觉。因为进村子啦,意味着很快就要到家了。
很多年过去了,可是我经常在深秋的夜晚想起那个场景。原来回忆起来的都是寒冷与饥肠辘辘,现在想起来却是内心深处的满满温馨,因为一家六口齐上阵的这种场景已永远成为了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