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星期前,陪着小朋友一起去影院看了这部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影片《流浪地球》,整体的观影感受还是蛮不错的。实际上,一部国产科幻电影能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的确很是激动人心了。
电影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用两个小时讲述了50年后的地球,面临太阳即将老化膨胀为红巨星、随时毁灭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危险,全人类联合起来制定实施了“流浪地球计划”,即在地表建起上万座巨大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它们被称作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去寻找新家园,由此,人类进入漫长的“集体大逃亡”。
图 | 流浪地球计划诚然,这是一部特效制作极好的国产影片,相信真正走进影院(拒绝盗版)的朋友都能认同这一点。
据悉,全片共有超过两千个特效镜头,约75%都是由国内特效公司完成的。导演郭帆没有迷信海外特效团队,他觉得,中国团队很争气,“让我很骄傲”。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冰封下的魔都上海这一镜头给了我很大的视觉震撼,让我看到了导演在科幻与现实的巧妙交融上花的心思。
图 | 冰封下的上海陆家嘴其次,它有着一个宏大的科幻故事背景,尽管出于商业考量,电影中已经压缩了不少原著中的硬科幻元素,但全世界联合起来,逃离太阳系,这本身就是一次伟大而勇敢的科幻想象了。
图 | 北京地下城个人建议可以在看电影之前先去看一下原著小说(两万字左右),这对于理解整个故事的世界观和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电影几乎只是借助世界观而剧情完全是全新的创作,因此也不用怕被剧透太多。
建议大家去看一下原著小说,并不是因为电影有多么晦涩难懂。也许大家和我一样,并不是天文和物理的爱好者,对许多天文物理的词汇也不甚了然,但影片还是很难得地,将好几条小故事线讲明白了,不掉线,不断片,不露怯。
因为好奇的原因,我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对于电影中没能交代清楚的一些硬核科学知识做了点简单梳理总结(可以参照 https://w.url.cn/s/AQKQ57C)。
伴随着这部电影的票房不断攀升,网上各式各样的舆论也愈发撕裂开来,一些人认为这部电影不科学,还有一些喜欢聊“自由”的人评价这部电影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不够自由,不够普世价值。
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番评价▼
事实上,《流浪地球》流露的家国思想、集体主义情怀,本无可厚非,哪怕不认同,也不必将这种情感污名化。但在批评者那里,它们将这些情感标签化为“洗脑”,仿佛你被这种情感打动,你就是“失去了思考能力”“被洗脑”。这样的标签化,恰恰是偏激、理智枯萎、智商懒惰的体现。
在我看来,作为一部科幻片,电影《流浪地球》的确还尚有一些并不让人满意的地方,比如某些段落台词对白生硬不自然,比如某些科学设定经不起考究,甚至存在BUG,还比如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过于潦草,一把火烧掉一个摄像头实体就等同于关闭了人工智能系统“斯诺”的操作权限,不得不说这有点太过于懒散了吧。
其次,电影绝大部分的篇幅都着眼于地球,冷峻的未来工业风格搭配上特效制作的风雪,让影片在整体效果上,呈现出更偏向“灾难片”这一类型的倾斜。
图 | 逃离中的地球冰雪覆盖尽管如此,但我仍然还会将它放到科幻片行列。在我看来,“科幻”意味着科学加上必要的虚构和幻想,而加入虚构和幻想构成的作品是不可能完全科学的,完全科学的东西也称不上科幻。
最后,还是要点赞一下这部影片!有人曾称赞刘慈欣“只身一人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至于这部影片,在我心中虽无法视为“经典”,但足以挑起“开创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担子。
最最后,再玩一下这个快要玩烂的死梗——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开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图 | 承包笑点的“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微信公众号 / 北岛向南本文首次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北岛向南 ,原文地址为:http://wz3.in/3pB3 ,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