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成长励志婚姻育儿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作者: 甘草子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21:55 被阅读104次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前言:昨晚散步,路过一家小店,里面传来大人呵斥小孩的声音,我对这些声音尤为敏感。语言是有能量的,你不能奢望充满暴力的语言能结出什么好果子。

    不由在店门外停留了片刻,有些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一道数学题怎么也教不会,辅导作业的母亲气急败坏,口不折言。但那一字一句的辱骂,不说一个孩子,就是我这个外人,也如重锤击打,非常难过。

    有些家长是这样的,看重知识灌输,却疏忽了精神传承。其实你自己的一举一动,对于你的孩子,都是重要的精神资源。也许,一个孩子成人之后,一生的所有重要决策,不是基于功课考90分还是60分。而是,从幼年开始,你有意无意提供給他的精神资源,这些将形成他的精神结构——主导他一生的好恶感与羞耻心,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他所有的决定以及选择。

    而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幸福。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01  语言暴力在孩子心中造成的伤害,有时候,不亚于一场车祸,是摧毁性的。

    提起暴力,很多父母都可以十分笃定地说:我从来不打孩子。

    其实,并不是动手打人才算暴力。不和孩子亲昵、嘲笑孩子无能,肆无忌惮拿孩子和别人做对比,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些都算得上一种“语言暴力”。

    相比肢体暴力,这种暴力带来的伤害更隐秘,也更难消除,不仅会影响孩子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还极有可能,如同一场惨烈的车祸,直接摧毁孩子的人生。 

    在《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的网络视频里,有一段来自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对青少年犯的采访,介绍了六个真实的犯罪案例。

    案例一:马俊(化名)因做事“笨手笨脚”,从小被父亲骂“猪脑子”。长大后,他因为赌钱欠下巨款,当他还债时,被债主骂“猪脑子”,勾起小时候被骂的痛苦回忆,自尊心受到极大侮辱,最后用手枪将对方杀害。

    案例二:曹夕(化名),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经常将怨气撒在他身上,骂他“怎么不去死”。后来,他在发廊给人洗头,将顾客烫伤,被理发店店主骂“怎么不去死”,点燃了他埋藏心底的恨意,最后他用匕首将店主杀害。   

    案例三:张强(化名),小时候,因成绩不好,经常被母亲骂“就知道吃”。后来,因为补习班上认识的女友被他的同学抢走,并遭到对方辱骂“就知道吃”,他积压许久的怨气爆发了,将对方眼睛打瞎。   

    案例四:唐亮(化名),小时候,因在社交场合给父亲“丢面子”,常被其骂“丢人”。长大后,经营父亲的饭店时,他遭到竞争对手骂“丢人”,联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辱骂,他恼羞成怒,用菜刀砍伤对方。   

    案例五:刘家凯(化名),小时候,母亲身患重病,欠下许多债务。父母因为酗酒,时常骂他“废物”。之后,他外出打工,被车间主任骂“废物”,让他回想起父亲的无端责骂,他怒火中烧,用弩射伤对方,致其瘫痪。 

    案例六:陈永浩(化名),小时候因学习成绩不好,常被父亲骂“是人都比你强”。长大后,迷上网络游戏,与朋友发生争执,被朋友辱骂“是人都比你强”,揭开了他儿时的伤疤,最后用土枪将朋友杀害。 

    六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的童年都曾遭受父亲或母亲的语言暴力,而正是这些语言成为其日后犯罪行为的导火索。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

    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许永远都想不到,若干年前,自己一句看似无心、再正常不过的骂孩子的口头禅,会在很久以后,将孩子的自由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02 下面这些“语言暴力”,你对孩子使用过吗?

    漠视打击

    “你没看到我在忙吗!别缠着我,烦人。”

    “你又不是考了第一,这就骄傲自满了?”

    “不就是手破了点皮吗?贴个创可贴就好了,真是小题大做。”

    像这样的情景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中时常看到,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情绪的起伏,最后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内心却经常感到自卑,总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无法原谅父母?”

    很多网友的回复让人唏嘘,其中一个叫“风荷举”的网友留言:我总记得小时候想让我妈抱或依偎在旁边,我妈总会很不耐烦地一把推开我:去一边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时候的阴影。我妈一直觉得委屈,觉得我跟她不亲,其实我也很无奈,小时候没得到过好脸色被打被骂被推开阴影太重。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曾问过姜文一个问题: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吗?

    姜文说有啊,我跟我妈的关系。

    “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姜文考上中戏后,兴冲冲的告诉母亲,母亲却冷冷的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他给母亲买了房,但是母亲也没表现出高兴,而且自始至终都没有去住过。

    从来未获得过母亲的肯定,成了姜文心中永远的痛。

    侮辱诋毁 

    “怎么这么笨?”

    “你这个废物!”

    “你真是个猪脑子!”

    打击孩子可以说是很多家长最擅长的事情。每当孩子遇到什么事,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否定,从不怕孩子会自卑,只怕孩子骄傲。

    常言也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打是亲来骂是爱”。

    其实这些话并不太正确。事实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很多人会说,和自己小孩说话还要小心翼翼,那样活的也太累了。难道最亲近的人,不该最真实吗?

    而真相是,我们最大的不小心和不真实,就是“说话前什么也没想。”

    你脱口而出的……在当时只代表了你情绪的愤怒,可能连错都不是孩子犯下的,只是你内心的烦躁需要一个出口,处于家中弱势地位的孩子又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你就这么不小心地将孩子当成了发泄对象。

    “笨”、“废物”、“猪脑子”……其实并不是你对孩子的真实评价。

    但是这些语言戳进他们心里,慢慢地变成了伤害他们的凶器,以及,他们与父母恩断义绝的断情刀。

    海灵格曾经在《爱的序位》中提到,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追随自己的父母,无论你知道或者不知道。

    父母都是天生的催眠大师,如果是长期反复地用某一种语言刺激孩子,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深受影响,甚至是认同父母所说的,并储存在心灵深处。

    这些心灵上的种子,遇到诱因的时候,就会瞬间爆发,像是某种魔咒一样,限制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父母看似“善意“的批评和指责,成为孩子心底一个否定自己、阻碍自己前行的声音,伴随他们一生。

    威胁恐吓

    “你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

    “再不听话打死你!“

    “你还不听话,没有人爱你啦!“

    孩子的心灵是极度敞开的,这些不经意威胁恐吓的语言,很可能让孩子长期处于焦虑、愤怒和恐惧的不良情绪中,从而使他们的同理心、同情心(爱的内核)被关闭,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

    有一个经典案例,是前苏联古拉格的一位母亲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她的1岁半的女儿被强制送往育儿院,保育员将孩子双手绑在背后喂粥,稍有行为不慎就恐吓斥骂,尽管她每次下班后就去探望,女儿还是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孤独之中。最后一天,她试着给孩子喂奶,孩子却固执地咬了她,并将哺育自己的乳房抓伤,从母亲的怀抱中爬开,回到了自己的小床上,当夜,在那里死去。

    这个案例让人心碎。一个小生命是怎么样地丧失了对世界的信心,才宁可死于孤独之中?魔鬼毁灭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核武器,只需要使用剥夺爱的内核的暴力性语言。

    伤人的一句话抛出去,不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立刻见伤见血,但它会随着时间,随着暴力语言的叠加,越来越锋利,最终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这个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

    操纵控制

    “你这样对得起我的付出吗?”

    “要不是因为你,我可能会过得好一点”

    “你看爸爸妈妈每天多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这些话的背后,藏着大部分都是父母的控制欲望。父母把对孩子的付出和牺牲,赤裸裸地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感到内疚、自责和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还有的父母,喜欢把生活的不如意、各种辛苦表现出来,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借此情绪施压:“咱们家穷,你可要好好上学,给我们争气!““你爸爸那种人,要什么没什么,你以后可千万不要学他!”……

    孩子虽然小,但是感知情绪的能力却一点也不比成人差,有时候哪怕父母不说,孩子都能感觉到那种压抑、愁苦、悲伤的氛围。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悲观消极、敏感自卑、脆弱胆小的性格。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伊能静分享了自己为人母的感想:“为什么要为孩子牺牲?他没有要你牺牲什么,他要你快乐。当你说为他牺牲的时候,也许你沒想过,他因此背负了你的伟大。”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少一点抱怨,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能量,不要让孩子过早背负他不该承受的压力。

    盲目攀比

    “你就知道玩,你看人家小明!”

    “都一样是孩子,你怎么样样不如人家小明?”

    “丢死人了,人家小明教一遍就会了,你呢?“

    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是这个叫“小明”的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孩子是伴随着父母的抱怨“你看看人家......”长大的。年级第一的小明,钢琴十级的小明,从不惹祸的小明.......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完美。

    综艺节目《创造101》里面有一首歌:《别人家的小孩》,字字戳中我们的心。

    “别人家的小孩,妈妈每次提到他们就火力全开......不得了,什么都第一,让我不开心,让我不开心。”

    阿米尔汗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句话:“孩子,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的跟别人一样好,只需要发现自己最闪光的一面,你就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

    但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很难懂。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好面子,比车子,比房子,比享受,比孩子,好像只要有了面子,生活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的前半生》中有句台词:面子是人最难放下,又是最没有用的东西。

    对于父母而言,太好面子,有时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比较是错误教育的开始。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03  学会使用爱的语言,拒绝暴力和伤害

    语言的暴力伤害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音量上。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以为声音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结果事与愿违,还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大声对孩子说话,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却起到了反作用,让孩子越叛逆,越听不进去大人的话。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对孩子大声嚷嚷绝不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只有装满爱的语言,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整天扯着嗓子嚷嚷的父母,往往很难引导孩子的成长,更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融洽。温声细语比大声怒吼更有震慑力,当父母的说话声音是甜美柔和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能牢记于心。

    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当妈妈对我大吼大叫时,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这是德国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企鹅的心声,虽有夸张成分,但现实生活中,大声说话对孩子的伤害绝不可低估。

    亲子之间出现“暴力沟通”,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负面情绪的失控。

    当父母生活不如意或是过得不开心时,就不自觉地把矛头对向脆弱的孩子,选择用威胁、恐吓、否定、抱怨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所以,远离“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父母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说几句狠毒的话,可能只需要1分钟,但留给孩子的却是一生的阴影。为人父母,一定要善用语言。少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多一些温和的鼓励,这样的正面管教,才能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家问》里写道:”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更令人惊惧的是,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陷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走到一起。病态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的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象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在当下,为人父母,过去那套只关心与孩子相互依存的价值系统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我们才能倾其所爱,与孩子建立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敬畏的本意是敬重与畏惧,敬畏生命的前提是对生命保持敏锐的感受性,是经常地体验、同情其他生命个体。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家长才能把自己与孩子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赋予自己为人父母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家长拒绝语言暴力,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家长:拒绝语言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gn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