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深处分外红——寻访石首市桃花山镇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
在石首市东部绵延的桃花山深处,三棵葱翠的黄芯古树静静地矗立了400余年。91年前,这三棵古树被赋予了一个神圣而响亮的名字——“红军树”。
“红军树”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信息树”,它见证了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历程,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见证了石首“三万儿女当红军”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壮丽场景。
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报道团来到石首市桃花山镇,寻访“红军树”背后的故事。
追忆——红军树下忆革命
站在红军树下,粗壮的树干上的革命标语遗痕如今依稀可辨,仿佛在时刻提醒着后人勿忘那段在红军树下发生的历史故事,勿忘老一辈革命家“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热血精神。
“‘红军树’的故事起源于贺龙。”今年已70岁高龄的守树人刘克树抚摸着沧桑的栏杆,回忆起他父亲给他讲的故事:1930年10月,邓中夏、贺龙率红二军团南征,驻军调关。一天,贺龙在区委书记邓伯勋的陪同下,来到桃花山虎脚爪检查扩红工作。此时,赤卫队员正在进行集中训练,山岗上红旗飘扬,贺龙信步走到山岗上一排浓荫遮天的黄芯树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高兴地说:“这几棵树也是革命的功臣啊!我们在树上刻写过宣传标语,在树下宿过营,现在又在这里扩红练兵,我看就叫它们‘红军树’吧!等革命胜利后,这些树还是教育后人的好教材呢!”
自此“红军树”的故事就此在湘鄂西苏区流传开来。“红军树”与石首人民唇齿相依,它护佑着革命,革命的人民也护佑着它。为了配合红军独立一师的作战,战士用石灰、油漆等在树上刷写了多幅革命标语向老百姓宣传革命主张。
1931年,国民党重兵“围剿”桃花山苏区,在“血洗东山,见树砍三刀”的反动口号下,反动“清乡队”“还乡团”疯狂屠杀革命人民,销毁一切革命痕迹。智慧的桃花山区人民群众用泥灰将“红军树”上的标语抹平,用刀刻出树皮的裂纹,使反动团防难解真假,这才拯救了这三棵“红军树”。
今年是刘克树守树的第33个年头,他清晰记得,最初这里只是一座简陋的木制红军树亭,来访的人很少。如今,凉亭变成纪念园,前来开展活动或者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革命烈士们能看到如今的盛景,他们一定会非常欣慰。”他说。
传承——初心传承此山中
夕日红军树下,是红色队伍演兵备战的身影,今日的红军树,是红色事业继承者们重温初心使命的神圣之地。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红军树旁,来自石首市实验小学的党员教师们,正在进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这三颗挺拔的红军树,已不知见证多少共产党员致以的崇敬目光。
艳阳高照,天气有些许炎热,但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参观者却络绎不绝。
“这是歼教6,平时用来训练新飞行员,战时可随时挂载弹药变成战斗机。”前来参观的肖国庆抚摸着园内摆放的退役飞机机身,兴致勃勃地向他的同伴们做起了介绍。69岁的肖老是原空军航空兵某师的退伍老兵,在役时一直从事战斗机维护保养工作。见到面前这架飞机,肖老仿佛见到了当年亲密无间的战友一般。
石首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近年来,来到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人越来越多,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民宿及餐饮行业发展。临近中午,纪念园附近的许多小饭馆渐渐变得热闹起来。“红军树酒家”的老板娘刘春霞,正忙着清洗刚刚采购的新鲜蔬菜。她告诉记者,自己在这红军树旁开了好几年小饭馆,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好,本来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也回来帮忙,一家四口人一起守着这个买卖,虽然辛苦点,但也能过得衣食无忧。
扬帆——“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山上红军树,红军树下党旗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桃花山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发展成了如今的商业红海。”桃花山镇镇长陈超介绍,2020年,桃花山镇围绕“旅游兴镇、山水富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真抓实干,打赢了“战疫”“战汛”“战贫”三场硬仗,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镇持续保持稳中有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20年,桃花山全镇完成税收收入1881万元,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花,投资近1.6亿元。
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新入库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超额完成4个亿的招商引资任务。集镇面貌焕然一新,街道改造基本完工,下水道建设实现了雨污分流,弱电网线全部实行地埋,整治规范了电力杆线,人行道铺设了标准彩砖盲道,桃元素店招、路灯,盆栽式街道绿化景观树全部建设完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8起,办结107期,办结率99.07%,满意率100%……
“十四五”时期,桃花山镇将继续锐意进取,坚持以开放为先导,加大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升旅游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把桃花山建设成为鄂南湘北休闲旅游集散中心,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如今,桃花山的儿女正一步步努力实现当年贺龙元帅“教育后人”的期许。同时,石首市依托“红军树”红色资源,以红色研学为特色,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让那段峥嵘岁月“走”出石首一隅,成为更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