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乡原名叫磨盘乡。“现在人”觉得这名字很土气,就改名叫“新篁”了。
其实我倒觉得“磨盘”这名字挺好的。很有厚重感,压得住浮躁。
小的时候,村里人晒了红辣椒后,会把辣椒干放入磨石的那个特别的凹口。然后,农村妇女们会很有感觉的操纵着磨石,比较从容的推动着磨石,让它在转动中,像变戏法似得,把辣椒干变成辣椒粉。我觉得很厉害。可惜看了没几年,由于有机器压粉后,磨粉的人就少了。再后来,去用机器压粉的也少了,因为商店里有得卖。
我们那有时办酒席,会弄一种叫“麻果”的东西吃。是糯米和芝麻构成的。那时,用一种石头凿的“大碗”(具体叫什么忘了)做容器,然后用木头做了蛮锤几个人抬着敲打,打的放在里面的煮熟的糯米饭,烂了,成团了,就可以拿出来挤麻果了,然后就是弄得小而圆一点,再之后就是给它“上色”——和上芝麻,就有了香喷喷的麻果了。但是现在也有机器去代替这一打糯米团的过程。所以总觉得这味道不香,没原来的好吃。虽然糯米还是那糯米,芝麻还是那芝麻。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那会叫“磨盘乡”这个名字。自己也会想想这原因。后来,发现原因很简单(向老人打听后),因为我那以前有个大的打谷机,也就是用磨盘来剥谷。因为这个打谷场地位于我们乡,周围的人来这个剥谷,慢慢地人就越来越多,后来就有了“磨盘乡”这个叫法。至于乡志什么的,里面是怎么说,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前几年,我在网上搜地图时,看到的还是这一老名字。近几年才“同步”改名叫“新篁”。但是我上学时,就已经被教知写这个名字了,估计有二三十年了。
现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变化还是蛮大的。任何一个比较原始的地方,发展经济都有个明显的变化。经济的基础也就是当地的资源。“篁”呢,是竹林的意思。“独坐幽篁里”,就是说谁谁谁坐在竹林里。我们那竹子很多,所以不能让你一个人享用。钱呢,大伙赚。以前往外运送过许多毛竹。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十年。
但是,我想这应该是广义的意思。所以,“篁”就不单单是指竹子,还有许多其他的农副产品和其他各种初级资源、原材料。在上初中时,我那来了个大砍伐。把深山老林里都狠狠的“开发”了一遍。合格的梧桐树都受到了斧锯的洗礼。在那之后,听说里面的很多地方视野开阔了许多。我那时还小小的参与了下,是去帮我父亲驮了一根。反正不怎么重,因为是晒干了的。或许那是我爬动的最远最深的山吧。就是奇怪的是,山里的蚊子见到人都好兴奋。
我那因为山多,所以先辈们想尽办法“挖山”,地尽其材、物尽其用,做了许多开发措施。茶油是占大头的。在山脚和偏远地区种竹子。杉树和梧桐树。到时都是可以换钱的。可惜,就是这些东西的生长期挺长的,除了茶油一年一度外。
农村,一年到头都是忙的。田里,山上,菜园有时候忙点副业,再有就是要修整下工具。但是,只要勤快点,就有饭吃,当然也还有菜。以前还交些公粮,现在呢税收不多,而且慢慢都没了。担子轻的多,日子到还快活,除了钱赚的少些。不过,国家的改开浪潮,农村怎么也会受到这股风的影响。脑子灵活的,胆大的,都会出去闯闯、看看。
变化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进行的,时事多趣。不然,我那怎么会叫“新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