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读了很多书,总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或者是刚读完,脑子里只剩下一团模糊的印象,过段时间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有的人抄了好多好词、好句、好段,但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我推荐大家读李小墨的《海绵式阅读》这本书。
作者强调,记读书笔记至少应该起到两个作用:帮助当下的理解和帮助以后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对书籍有一个全局的概念,理解书籍的底层架构,梳理出一本书的逻辑脉络,仅仅摘录几个灵碎的句子和段落,发表一点随机的感想,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借助读书笔记,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处理和再加工,才能最大化地消化和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实践表明: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在一天后忘掉大约70%的内容,一个月后忘掉大约80%的内容,除非你做了有效的笔记和及时的实践。那么,好的读书笔记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强调,高效的读书笔记至少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重点醒目;
第二,提炼底层框架;
第三,具有一个好用的索引系统;
第四,保留阅读过程中被触发的有价值的思考和鲜活的感受;
第五,把读书收获固化,也能让阅读输出变顺畅。
具体到操作层面,要用三种层次的读书笔记,最大程度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第一个层次的读书笔记是局部碎片化笔记。用到的工具是作者总结出的万能读书笔记模板。
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笔记是全局概览的笔记。用到的工具是思维导图笔记。
第三个层次的读书笔记是结构内化的笔记。用到的工具是读书文章。
作者在书中对上述几个层次都进行了深入解读,详细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对不知道怎么记读书笔记的小白来说,真的是干货满满,堪称是提升阅读收获的实用锦囊。
钱钟书先生说过,越是聪明人,越是要懂得下笨功夫。
当我们把阅读收获转化为思考模式、行为模式和能力结构的一部分时,它就真正被焊在我们的脑子里了,我们也一定会从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