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的应该是章回小说。很小的时候,村里有说书的,各家出点份子请人家住几天,晚上在一个大点的地方给他一桌一椅一壶茶。只记得他们嘴里哇呀呀,然后还有且听下回分解就完了。间或是人们的欢笑和叹息,说书人喝茶了,人们恋恋不舍地离开。
也许记得不确切,是受了什么书影响也有可能。因为我记不得说的一丁点内容。
还有广播里单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时间一到就在人家响起。好像快中午的时候,年轻人就往家赶,这是故事的魅力吧。
太小,记得哥哥姐姐们很痴迷。然后就是上学后看见他们有小说什么呼家将杨家将。也是现代的章回小说,看看模式和说书一样,经常是且说起头,或者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间是曲折离奇的故事,坏人好人泾渭分明,最终都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看得人放不下,最后感觉痛快淋漓。
章回小说一般是古代故事,后来看了张恨水的几本,颇有特色。
毕业后看小说,发现小说有时候也就是平凡人平常生活,不同的生活背景都刻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好或者坏都不是绝对的,他们也在内心深处挣扎。没有评判,很多时候没办法评判,因为人性的复杂,生活的艰难,他们做出的也是艰难选择,我喜欢,因为呈现的是人和生活的本色。
看过之后,可能会难过,可能会欢喜,一个人痴痴地想了又想,想说些什么有时候想写些什么。
这就是卓老师讲的长篇是条河流吧,波澜壮阔,又静水流深。
近日看张大春的《一夜秋》,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他说《琵琶行》是小说。因为他提供的一些线索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杜撰的,属于虚构小说。你说你一个司马,政府官员,三更半夜跑人家妇人船上,人家已经从良了,嫁了老公,晚上和几个男人喝酒吹拉弹唱,合适吗?
关键白居易早期还有另一篇短诗《夜闻歌者》,也是夜泊秋江遇见十七八的妇人唱歌然后哭泣,他去询问,只是这个女子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不说瓜田李下之嫌,他怎么这么巧,怎么遇见同样的人。可能是《琵琶行》是由这个加工的。
这样看过去,许多叙事诗都是小说啊,新发现的感觉。
刘兰芝花木兰,新乐府诗才多少字,电视拍的都是大长篇的感觉。
还有崔护的人面桃花,不也是一篇微小说吗?人物、情节、环境都有了。
这两年,短篇小说看得多。很喜欢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有正有邪,突出某一方面,人物有个性,立得稳。读者看一眼就记着了,那个酒婆那个泥人张还有那个涂漆的。这是短篇小说刻画人物的力道。那这些人平时就这些吗?这只是他显著的一个面。
想起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面众多的人物,其实也相当于一个个短篇,放在大环境里,有了命运共同体,就形成了长篇的气势。
外行,喜欢看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