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或缺之理性

作者: 大美的打字机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22:31 被阅读2次

    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书中的观念倒不至于颠覆三观,但它充满幽默、启迪心智。

    书中摘要与感想


    苏东坡与东坡肉

    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

    虽然我对东坡肉感兴趣,也对苏东坡感兴趣,但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我没有认真想过。所以,我是被作者说中的那种人。

    反观今年还感兴趣的两个人:三毛、张爱玲,只知道三毛对撒哈拉感兴趣,对敦煌的飞天感兴趣;张爱玲对书写人性、讲故事感兴趣。再深一点,就不知道了。

    这是之前阅读她们作品时疏忽的点,希望以后能在阅读时多留心,她们对什么感兴趣。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作为一个女性,在童年和求职过程中多少遭了点性别歧视,内心也因此怀有自卑感。

    但看到作者说的这段话,瞬间就有了力量。我们有权利寻求我们所要的一切。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所谓文化,乃是历朝历代的积累。你把城墙拆了,把四合院扒了,它还在人身上保留着。

    刚来北京上学的那会,听同学说北京的中老年妇女骂街太剽悍。这么多年了,我几乎没怎么见过“京骂”,很少听到“京腔”。听到时倒是觉得开心,有趣儿。

    我喜欢各省的口音,特别是东北话、陕西话、四川话。来北京快10年了,我的口音没有变,除了懒,更多的还是觉得口音是家乡的痕迹,假如哪一天我的口音里也有了儿化音,那是北京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我爱这种痕迹。

    迷信与邪门书

    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马林诺夫斯基也是这样来解释巫术的)。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我的妈妈蛮迷信的,不是去寺庙就是去“巫婆”家(某个村里传说通神灵的人,大多是上了岁数的妇女或男人,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暂且用这个词。)求签许愿。而我的爷爷奶奶倒是从年轻起就不迷信。不过有一阵子,生活压力巨大,奶奶信了几回迷信。

    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我也迷信了很多年,现在想来,真是荒唐。

    “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我的理解是,当你求助于迷信时,就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你害怕承担责任,所以确实是一种软弱。

    科学的美好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

    除了学习科学已有的内容,还要学习它所有、我们所无的素质。我现在不学科学了,但我始终在学习这些素质。

    这就是说,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对个人而言,没有这两样东西,不仅谈不上成就,而且会活得像一只猪。比这还重要的只有一样,就是要爱智慧。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是要倒霉。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做聪明人,一切能让自己变聪明的事,都值得去做。除了作者说的学习科学知识,写作也是一件让自己变聪明的方式。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假如作者的态度不严肃,读者又怎能认真地对待你的作品呢?

    通过写作可以改变自我,这就是说,真正能教我们如何写作的,却是写作自身。

    第一句很容易理解。第二句,需要继续写作来体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不可或缺之理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sacctx.html